西班牙作家马塔斯与刘震云、格非对谈文学创作

    “存在所谓的真实吗?现实有时也是虚幻的,很多都不是真实本身。”一身西装笔挺、看起来严肃的比拉-马塔斯说。8月28日晚,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诺贝尔奖热门人选、西班牙著名作家之一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与作家刘震云、著名译者范晔讨论“想象的文学共同体”。29日,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他与作家格非互相解读对方的作品。马塔斯认为格非《隐身衣》中描写的“手艺人和作家很相似”,格非盛赞被《巴托比症候群》“震惊”,几乎向身边的所有亲朋好友推荐了这本书。

    文学与梦境,哪个更真实?

    在28日的活动上,作家刘震云称赞马塔斯的作品中充满思考。身兼主持人的嘉宾范晔向两位作家提问,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刘震云稍作沉思后说:“现实停止的地方,文学出现了。”马塔斯则认为现实中的故事更让他受到震动。比如他在小说中写道一位流浪汉的涂鸦,他为自己绘制了一幅地图,而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范晔总结说:“他们两位一个在找、一个在逃,刘震云先生总在作品中寻找真实,而马塔斯先生的创作更像是在逃避真实,或者他们其实都是假装在找。”谈到创作中的失败或者困难,两位作家说道,如果把它比作一种竞技活动来说的话,创作就是一个追求失败的过程,在这种困难和失败中,我们才会去有所思考有所感受,再去成功。

    在与格非讨论彼此的文学创作时,马塔斯说在阅读格非的作品《隐身衣》时,看到他提到关于手艺人的世界。“我在我的书经常提到手艺人,因为对我来说,手艺人和作家也是很相似的。”来中国之前,他看了一本小说,里面说中国人基本上是艺匠。“然后来到这里看,好像这种艺匠或者艺人的这种脾气很难看到。”

    在上海的活动中,马塔斯曾讲述自己与作家波拉尼奥之间的友情。马塔斯说,自己与波拉尼奥的想法总是持相反论调,所以他们总花很长时间来辩论,有时候打电话也在讨论一些问题,好像永远讨论不完。他最后一次见波拉尼奥时,询问他有关布什政府可怕的“政治决定”问题,马塔斯认为,这会是人生中第一次波拉尼奥站在他那一边,没想到小波认为“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怕的”。他有些不高兴。其实,波拉尼奥非常欣赏马塔斯,他甚至断言:“在当今的西班牙文坛上,比拉-马塔斯无人能及。”

    格非盛赞《巴托比症候群》是“另类文学史”

    比拉-马塔斯与格非两位文学大师,皆因其思想深度和广泛的阅读涉猎,而在各自国家享有“作家的作家”的声誉。作为小说家,他们也都是兼具睿智与悲悯的故事讲述者、人性观察者。《巴托比症候群》是马塔斯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小说,2004年被翻译成英文,2015年又被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收到诸多媒体的好评和赞扬。很多书评人作家都在“对号入座”,查探自己是否真的也患上了此病症。

    29日他们围绕各自的新作展开交流。格非很喜欢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作品,他生前和马塔斯是好友。谈到《巴托比症候群》,格非用“震惊”形容自己看到书的感受。“为什么我会用震惊这个词,是因为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作家里有一多半,是我特别喜欢的,比如梅尔维尔、霍桑,比如说瓦尔泽、卡夫卡……而且这些作家他们有一种共通的亲切,马卡斯把它称之为巴托比症候群。我虽然也觉得这些作家有一些共同的品质,可是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所以他那本书我恐怕是花了两天到三天,就非常认真同时又非常快地看了。”“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个另类的文学史,它构建起了一个不太被我们注意的作家群,而且如果扩大来看的话,也许我或者马塔斯先生,可能都有一些巴托比的症状。”

    “我们现在是一个趋向于空间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想不断占有不同的空间,满足不同的欲望。可是,马塔斯告诉我们,一些作家艺术家诗人画家,他们采取的是另外一方面,就是被遗忘,自愿被遗忘。我觉得这可能触及到了几百年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的几个朋友看了这本书,我们在晚上吃饭喝酒的时候说,这本书是一个由头,它展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我最近这几年读的最有意思的一本翻译作品。所以我认为波拉尼奥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可信的。”

    马塔斯说,波拉尼奥的观点跟格非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很相似。“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作家,是关于一种生存方式。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放弃生活,放弃被记住,他会隐居。这不仅仅是作家的一个选择,而是人类的一个选择。但是因为这些人他本身可能就是孤独的,他选择隐居就是孤独的,但是同时这本书的题目很有意思,因为它叫'症候群',就是说孤独的人可以相依为命。”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