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外国记者的操作方式值得本土作者学习
已出版的“译文纪实”作品多是出自媒体人之手,美国记者、日本记者或是电视台纪录片文本化。张吉人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作为非虚构的重镇,高校中的写作训练传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投身于此。大环境的认可加上新闻业与非虚构创作互相影响,以及新闻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在国外,很多撰稿人是媒体从业者或是某领域专业记者,比如法律、社会、科学等,他们把日常受雇于媒体写的文章积累下来,再扩展成书。还有一些介于专家与大众之间的写作爱好者,他们了解这个行业、也能写出通俗易懂的作品,将它们积累起来认真打磨成为很好的作品,譬如有人研究恐龙灭绝都能写成一本可读性强的书。但在中国,很少人愿意投身于此。”张吉人说。
因为何伟的走红,很多人都问过张吉人怎样才能成为像何伟一样的记者。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外国记者书写中国的可能很难在深度上再超过何伟了。“有历史积淀的问题,我们熟悉的历史写法或者对历史的研究都应该比一个外国记者纯熟。”可是为什么中国的纪实文学作品除去有冲突性题材或时政类作品之外,很难有知名度高的作品呢?“待遇或者媒体环境是中国记者的苦衷,也和非虚构没有形成气候有关。非虚构创作不仅需要记者积累资源,完善的写作计划和封闭式写作也是很必要的,这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媒体、出版界和作者共同努力来营造这个氛围。”张吉人说。
言及此,张吉人告诉青阅读记者,“译文纪实”原本的计划就是希望引进外国优秀作品推动本土非虚构创作,“虽然是‘译文’,但这个计划期待并欢迎中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