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新人奖”获得者张吉人专访

    在昨天发布的新一届“上海出版人奖”、“上海出版新人奖”评选结果中,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编辑室主任张吉人获得“上海出版新人奖”称号。

    在人文社科类图书编译、出版领域多年磨练积累,他逐渐形成别具个性的眼光和编辑风格。敏锐捕捉到非虚构纪实类图书的巨大市场潜力,他策划推出《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旺》、《枪炮、病菌与钢铁》、《江城》、《落脚城市》等图书,被多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又策划打造“译文纪实”系列图书品牌,现已推出《打工女孩》等9种,同样屡获赞赏。

    与大家分享北京青年报在去年下半年对张吉人所作的一篇专访。

    编辑视角:更期待中国本土的纪实作品
    文:张知依

    如果不是临时调整,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此次北京之行原本的活动安排是这样的:第一天晚上在北京一高校做演讲,第二天上午在酒店里接受媒体专访,晚上在单向街书店演讲。

    把日历往回翻一年,2013年,有两位美国非虚构记者在北京宣传新书的日程安排几乎与上面的完全一样——《打工女孩》的作者张彤禾(LeslieT. Chang),以及《再会,老北京》的作者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这三位美国记者书写中国的非虚构作品都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几本书出自同一位责任编辑之手,他是张吉人。

    几年前,张吉人在《纽约客》上看到何伟的专栏,并在2011年把何伟带给中国读者,销量超过他的预期。2013年,“译文纪实”的品牌正式成立,张吉人和同事们已经将很多优秀的英文和日文非虚构作品带到中国。目前“译文纪实”系列囊括了包括《寻路中国》、《打工女孩》、《少林很忙》、《两个故宫的离合》、《无缘社会》以及《落脚城市》和《末日巨塔》在内的多部外国纪实文学作品。

    张吉人告诉青阅读记者,“译文纪实”不仅会持续对外国记者笔下的非虚构与真实深感兴趣,更对中国本土的纪实作品抱有期待。

    选题:用故事记录真实

    现在“译文纪实”最响亮的作品是外国记者的中国观察,张吉人承认,在出版何伟作品后,外国视角看中国的书备受欢迎,他们便策划了后面几本外国记者观察中国的书,但关注的角度和领域都略有差别:人口迁徙、城市拆迁、少林故事等等。类似题材正在热卖,张吉人却在此时决定停一停,因为成立“译文纪实”品牌的口号并非仅通过他人的眼睛审视中国,而是通过故事记录真实——风物长宜放眼量,故事随时随处都会发生。明年的出版计划并没有书写中国的书,已经确定下来的选题一本关于美国记者如何用社交网络记录战争之书《遥远的目击者》(暂定名);另一本是美国环保运动的非虚构作品。看似离我们遥远的故事,但话题的讨论却是有普世价值的。

    “非虚构的碗很大很大,我们希望呈现题材的多样性。”张吉人说,他阅读《纽约客》,持续关注英文世界优秀非虚构作品多年,只要是领域新鲜或者角度独特的,他都感兴趣。事实上,几年前的一本关注“9·11事件”的《末日巨塔》也被收录在这个系列里,只不过被埋没在“外国记者看中国”耀眼光芒下的暗处了。“我要关心这本书是否提供了我不知道的东西,带我看见这个世界上我不知道的事。”谈起哪些非虚构作品能进入“译文纪实”,张吉人说标准只有两个:故事性和真实性。“这是作为纪实必须的要素,我们要知道真相,另外强调可读性故事性。”

    翻译:非虚构比虚构更需要译者的耐心

    “译文纪实”涉及的领域题材众多丰富,对于翻译的要求自然也比较高,在译者的选择上,张吉人是比较审慎的。专业、性别、对题材的了解程度都会成为考虑的因素。读者应该在何伟的三本书里都能发现翻译李雪顺的名字,他是何伟在涪陵工作期间的同事,因为同是英语专业教师,对何伟比较了解,他被何伟推荐到译文社,一口气翻译了何伟的三本书。但在何伟妻子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出版时,出版社决定换一位译者。“这本书是一个女记者写一群女工,我们猜想一位女翻译也许更加适合。”张吉人说。

    非虚构作品多由外国记者著述,对于母语读者来说,这些语言通俗易懂,但翻译这些作品的环节,张吉人觉得这要求译者更有耐心,专业领域内的非虚构更是如此:“相比小说翻译注重文字推敲,纪实作品翻译需要查证很多事实。也许是历史上的一个事件,也许是美国读者熟悉的一个组织,但是这些对于中国读者是陌生的,中国读者理解不了要点或者笑点,都会影响阅读。如果译者有心的话,需要查询这些背景知识,在注解里面给读者提示,这是会花一点工夫的。”张吉人告诉青阅读,这些标准就放在这里,他愿意给更多年轻译者机会。据了解,目前“译文纪实”操作过的选题翻译年龄大约在三十岁左右。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