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里的人生

    朱生豪自幼身体孱弱。1944年初,他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历史剧, 4月写完《译者自序》并编《莎翁年谱》。朱生豪一直忍受着长期病痛,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及至6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这才不得不放下未竟的译稿。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了命也要译完。1944年12月26日,朱生豪带着对爱妻稚子的无限眷念和牵挂,带着没能译全莎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年仅32岁。

  1947年,在朱生豪逝世后的第3年,他所译出的莎剧,由上海世界书局以《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共三辑)为题出版。世界书局打出宣传词:“本年度文化界盛事:喜剧悲剧杂剧,三辑同时出售。朱生豪先生费时10年译成,每辑均附各剧提要、莎翁年谱。原著光芒万丈,世界文学瑰宝,译文优美流利,保持原作神韵。”朱译莎剧问世,译者已故3年,才得告慰亡灵,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三
  方平之子陆宇清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趴在写字台上伏案工作,他一生淡泊名利,热爱翻译事业,尤其钟情莎士比亚戏剧,可以说他是为莎士比亚而生的。”台湾大学彭镜禧教授面晤方平后说:“方先生治学谨严而态度谦逊,坚持理想、追求完美而又恬淡风趣,风范令人折服。”这是对方平一生译莎研莎绝佳的阐释,非有这种认真、执着而不可为之。的确,他为翻译与研究莎士比亚倾尽了全部心力。

  “于不怀疑处有疑”,这种敬业精神,是方平从事翻译事业的座右铭。从一开始,他将翻译与研究双管齐下,并使之共同开花结果,这成了方平译莎的一大特色。1951年,他发表《(维纳斯与阿童妮)考证》一文,次年出版汉译长诗《维纳斯与阿童妮》。1978年后,方平迎来了翻译与研究的新纪元。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朱译《莎士比亚全集》,方平补译《亨利五世》,并校阅朱生豪译文。1979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方译《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收入他1979年至1981年撰写的17篇论文。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由个人撰写的莎剧论文结集。

  方平译莎研莎事业的顶峰是主编并出版十二卷本《新莎士比亚全集》。1989年底,他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发出“莎士比亚诗剧全集的召唤”,1993年在武汉大学主办的国际莎学大会上偶遇知音。之后4年,方平邀集大陆、香港莎学专家屠岸、阮坤、汪义群、覃立岚、张冲等参加翻译工作,并完成《新全集》编译任务(其中方平翻译21部剧)。各位译家专家尽心尽责矢志出新,合力将一部新全集奉献给了广大读者。2000年1月,《新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台北猫头鹰出版社在港台继出繁体版《新全集》。

  四
  歌德认为研莎可以将他区分为“一般诗人”与“特殊的舞台诗人”,且要与古人、近人做比(1829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此说开创后世研莎之先河,亦为莎译批评指明方向。莎士比亚再难译,毕竟朱生豪、梁实秋、方平都啃下了这被译界誉为“译难”的硬骨头。三家全译,同源相异,异中有同,相互参比,各有侧重,交相辉映。三家全译虽译体不同,但在处理英中语言、文学、文化气韵中,各得其趣、各得其美;而译文辞章义理,三家之心运与原作皆同轨,语迹俱融,均达化境。

  (摘自《读书》2014年10月号)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