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这组数据远远低于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的以色列年人均阅读量64本及欧美国家约16本的水平。
“一个国家想要有信仰、有文化,首先要从读书开始。文化立国是根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近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再次提及希望设立国家读书日。
王亚非说,我国自古对于读书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古人有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都是在阐述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知书达理,曾经是中国人集体形象的写照。一个民族、国家、地区、单位,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风气。一个人学习传统文化,接受现代文明,陶冶个人情操,提升自身修养,明确人生信仰,培养担当意识和责任感,都要从书中汲取营养。一个民族要提高素质,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都少不了阅读。阅读可以带给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带给人丰富的思想和感悟。“像我们这一代,不管是谁,年轻的时候,对自己影响深的还是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阅读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王亚非说,“文学修养必须通过读书才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鼓励全民读书。”
王亚非说,20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0.46册,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人均1.5-2.5册的标准;普通家庭藏书更少;而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始终低于发达国家国民综合阅读率。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读书风气不浓、读书人在减少现象。而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不良习惯,更是让阅读减少的现状‘雪上加霜’”。王亚非说,一个国家最终的发展就是文化,价值观形成不了就很难发展。因此,他认为,应该建立国家读书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倡导、全民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引导和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打造书香社会,建设书香中国。
采访中,王亚非向记者表述了不赞成阅读立法的观点。“文化本身属于意识形态,是自觉自愿的行为。阅读说到底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推动全民阅读需要有具体手段和措施,我们可以说引导,但我认为不能凡事都用立法的途径来解决。”
王亚非也并不认同数字化阅读导致传统阅读方式以及行业的逐渐“孱弱”。他说,当前数字阅读、数字图书、掌上阅读等新技术不断的涌现,阅读进入了手机、电视、平板电脑“三屏合一”的时代。新技术的确对传统阅方式以及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这也是属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传播方式和载体的多样化,直接引出一个无限嫁接的空间,对于文化产业是一种引领,是立体出版最好的机会。”而人们也不必担心,纸质图书会消亡。他说,数字化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更碎片化,更及时化,阅读数字的东西大部分倾向是互动娱乐、新闻和一种资料的查询,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欣赏的过程。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最终能流下来的东西,一是文物,二是文字,也就是图书。图书具有收藏性,经典优秀的图书犹如好酒,历久弥香。“因此,我们需要担心的是精品和高质量的图书被为了获奖的功利性图书以及大量跟风书、搭便车书、赶热点书取代。”王亚非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永远都不会被时代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