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非常有意思在上海书展进门大厅看见刘老师的书,这也是说明您新书在文学界的地位。
刘醒龙:对,我觉得更有趣。我刚才听到一帮朋友在讲这两天有一个细节:一个女孩将本书书名的拼音字母盖住,问男孩子这怎么读,并将此作为定情的理解。
主持人:刚才有人冲到出版社说,我就是想买刘老师那本两个字的书,刘老师也是出难题考大家。
刘醒龙:也不是难题,说明我们的学习上面是不是有一些缺陷!老祖宗留下那么好的文字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不要随便说不要,传统有时候是特别的精华。
主持人:想问问刘老师为什么起《蟠虺》这个名字?
刘醒龙:我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刁难读者,相反是对读者的尊重,对读者修养,对他们上进心认知的一种尊重的表示。
主持人:刘老师写作是把读者作为棋逢对手的感觉吗?
刘醒龙:没有,我写作的时候从不考虑读者,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出来之后有很多人问,问之后我才想到这样,其实对写作来讲他最重要是自己内心的表述,你内心的表述是否正确,对自己而言,对自己一生的追求而言是否正确,最重要不要歪曲自己,如果你歪曲自己他对这个世界或者是对人本身就不真实了。
主持人:刘老师创作是本身的状态,刘老师创作当中有对人性光辉的关照。我们知道《蟠虺》作为国之重器出现,您这两者之间有怎么样的结合吗?
刘醒龙:人身份有不一样,但是作为人基本的东西,基本的层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性的基本素质,不管你做哪一行,不管你处于什么位置,这一点哪怕公众、社会、时代、历史,甚至是自己对自己要求都是一样的,一定是善的,必须是美的,必须是仁义的,这个大家理解都是一样的,而不是你因为身份不同这一点上跟别人有区别,这是没有的。
主持人:刘老师在书中说“青铜重器只与君子相配”,而最终“国之重器”的真器归位,“老省长”、熊达世等阴谋家自以为天衣无缝,所盗得的伪器沉入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万劫不复,你认为青铜器的品质有哪些?“国之重器”包含着怎样的意义?
刘醒龙:从情节上讲,青铜重器过去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可以与之相伴的,一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那些人,作为我们说这些大人物。但是我们经过历史时间长河一路走下来,哪怕在泥土中掩埋那么长时间,几千年之后重新出现在江湖上的可能更多是文化上。我们谈到是说这个人是不是君子也是从文化上,我想它有一个东西比如人的气节,说君子对它的要求第一是气节,第二是风度。你在这种世风当中,如果你的立场、你的位置和你的态度可以成为某种楷模,而这种楷模在历史意义上正面的,或者是作为传承的东西,我想这个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
主持人:刘老师觉得在历史场合中有一些怎么样的君子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醒龙:很多,最早给我印象的孔夫子,他是一位君子。屈原也是,项羽为人也非常好,鸿门宴人家都要杀刘邦我就不杀,我就让他喝酒吃饭把他干掉了这是君子之风。
主持人:以前觉得君子儒雅,项羽有一种霸气,君子坦荡或者是胜于儒雅吗?
刘醒龙:那是当然,只有君子是有儒雅。
主持人:刚才提出了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这句话跟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文学而反其道为之,您觉得自己是“识时务”的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