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政府无法培养,大数据不能代表

    中国的企业家过去30年主要做的是套利,但套利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成功,主要靠创新。中国过去3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道路,这是后发优势带来的,这可算是哈耶克讲的寄生经济,但这种优势正在枯竭。从计划到市场的发展可以依靠套利,如果从配置效率向创新推动的增长的转变却要依靠创新型企业家

    企业家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是人们进行这种选择的制约因素。为了使民众中更多的精英分子跨入企业家行列,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价值取向。

    改变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克服人们的“轻商”观念,确立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培养“企业精神”,抑制“当官意识”。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商品经济体制的主体是企业家,离开了企业家,这个体制就转动不起来。因而,企业家是时代的真正英雄,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栋梁。

    在西欧近代经济发展初期,新教伦理把企业家取得经济成就看成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以及获得上帝赞许的一种资格,启开了人们通向企业家道路的大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批社会地位很高的武士转变为企业家,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认为,创办与发展企业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受到社会尊敬。我们也要在民众中创造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企业家成就的核定标准就是企业家成就本身。企业家成就大小以企业家系统所特有的标准衡量,如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而不是另搞一套标准,或采用替代标准。企业家有了成绩,立即加官晋爵,非但不能成为一种激励手段,反而大大伤害了企业家的自尊心。

    改变价值取向还要在民众中确立这样一种观念: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企业家的创新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气魄、外交家的纵横、军事家的果断、战略家的眼光,诱导具有才能和天赋的社会精英分子,去从事创办与发展企业这种创造性的事业,承担起推动经济起飞的重任。

    总之,更新观念、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是造就大批企业家的重要条件。

   (北大教授张维迎的《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理解公司》两书近日由世纪文景新版推出。7月11日,张教授在“对话张维迎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新书读书会上发表演讲,并接受采访,本文依据演讲、采访记录摘录而成。)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