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不孤独,我感觉另一个原因是他们遇上了好编辑。一个译者,若遇上懂翻译、有热情、业务强,而且本人也做翻译的编辑,那就有幸了!不仅译者有幸,读者也有幸。现在国内每年出版大量的翻译类图书,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有些编辑中外文修养的欠缺,又赶时间,粗制滥造的译本充斥市场。所幸的是,现在国内一些知名的翻译出版社,仍然有许多事业心强的外文编辑。他们在编稿中,兢兢业业,与译者平等合作,交流改稿中碰到的问题,而并非像某些艺低人胆大的编辑那样,按照自己的理解(每每还是错误的),来个“改你没商量”,对译者的考量和表达习惯不管不顾。 我在翻译中遇上过不甚称职的编辑,当然也遇到过优秀编辑,后者不仅策划了优秀选题,而且自己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做过翻译,就更容易体会翻译之难,更会设身处地地去了解译者及其风格。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劳先生2013年10月底去世后,业内人士回忆,吴先生当年讲,译文社要有自己的翻译家。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卓识;做到了这一点,译者才能把译稿放心交给编辑,因为他知道,编辑要改就会和你商量,改就会改得比原译正确,为译文增光添彩。我们知道,翻译难免出错,施康强先生就说过,翻译如同挑重担走夜路,难免闪失。即使是备受推崇的傅雷先生,实际上也有误译,如他曾将“我”译成“你”,将“眼睛”译为“声音”,将“一小时”译成“半小时”。编辑的水平未必高过译者,但无论怎么,多一双眼睛细看,总能多看出一些问题,多改正一些问题,将尽量完满的译文交给读者。 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的事。一部译作的出版,其背后有着多方的合作; 翻译成功与否,操控因素很多。虽然诚如余光中先生所说,译者没有作家的声誉,也没有学者的权威,但我认为,一个译者在当下功利和浮躁的氛围里,从本身讲,既然做翻译,就要练好“内功”,带着诚意去做。当然,社会也应该更充分地认识到,翻译绝不是译者一个人的孤独事业,在遇到一流的选题,遇到合作的作者、称职的编辑,乃至有参与的读者的同时,译者若还能遇上合理的体制和有远见的管理者,当会更加切身地感到译道不孤,迈步走在翻译的大道上,更加意气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