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孤独”时

  “你的男人”终于来了

  听一场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演唱会一直是我的梦想,2013年有消息称他的世界巡演有可能来香港,可惜最后证明不过是流料一桩。与其说科恩是一位歌手,倒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与其说他是一位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一名艺术家。今年正好80岁的科恩出生在加拿大一个犹太家庭,17岁时组建了一支乐队,同时开始写诗。1956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应该说,早年他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小说《美丽失落者》被评论家誉为1960年代的经典之作。偶然的机缘,他被带入民谣领域,在Judy Collins的帮助下,他的诗作被配上简单的和弦,开始游吟生涯。1968年,34岁的他出版了首张唱片,在那个民谣盛行的年代,成千上万大学生买下这张唱片。同年,他出版了诗歌选集,这本诗集为他赢得了加拿大文学界最高荣誉:总督奖,但他拒绝了这项荣誉。这个集诗人、歌手、小说家、画家于一身的男人,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用他低沉嘶哑的嗓音吟唱着,将他的深情用歌声传送于世人面前。除了以上种种理由,他吸引我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真的,很帅。

  扯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说的是浦睿文化最近推出了他的传记《我是你的男人:莱昂纳德·科恩传记》,《我是你的男人》是他的其中一首歌名《I’m Your Man》。这本传记的作者是著名音乐记者、乐评人西尔维·西蒙斯,她历经四年,通过查阅浩如烟海的史料与文献,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她对一百多位与科恩亲近或是有过交集的人进行了专访,包括他的家人、朋友、老师、一起修行的僧侣以及音乐伙伴,最重要的是,还有科恩自己,他会在这本书中不时地出现,就像坐在你面前和你侃侃而谈。《滚石》杂志说,科恩早该得到这样一本传记,在它面前,之前的科恩传记全都显得多余了。

  在中国男导演中,我非常俗气地独爱姜文,《收获》杂志2001年第一期发表过一篇姜文对话阿城,最近这篇文章在朋友圈里也转得比较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阿城的新书《洛书河图》要由中华书局出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文明的造型探源”,新书还没问世,就见有人在网上评论:“未必可靠,必定别致。”我的一位毒舌同事跟帖转发:“你太厚道,未必别致,必定不可靠。”作为阿城的粉丝,我必定是要对此表示一番不满的,毒舌颇不以为然,说他对阿城没意见,《棋王》读得肯定比我熟。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要说,一切没见着新书就轻易下论断的吐槽都是耍流氓,阿城的粉丝们还是应当捧个场。

  “寻路”到中国之外

  著有《江城》、《寻路中国》等代表作的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又有中译本新作问世。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他的新书《奇石》。“中国就像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这本书是何伟近十年来刊发于《纽约客》上的作品合集,简体中译本还独家增补了6篇故事,包括4篇《甲骨文》故事以及2篇埃及故事。从2000年到2012年,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从美国的西部到日本的黑道,从尼泊尔的和平队到埃及的清真寺,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何伟讲述的中国之外的故事。

  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推出新书《未完的对话》,这是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的书信讨论集,该文集囊括两人长达15年的通信及谈话,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比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为了回应波兰女学者持续的、尖锐的和深刻的提问,伯林对他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索。他们探索的方式将激励其他人继续展开这未完的对话。

  《反抗“平庸之恶”》则是德裔美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著作,近日由世纪文景推出中译本。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度收入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的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