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战争的主要动机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地位、荣誉、复仇是“血气”所追求的。当武力逐步变得有损国家荣誉与地位时,国家因“血气”而发动的战争将大量减少。

    “我认为,几个世纪以来,激情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地位、荣誉或者复仇的欲望(复仇也是激情的一种体现)合在一起,可以解释我的数据集中68%的战争。相反,恐惧(安全)和欲望(财富)分别解释了18%和8%的战争。” 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内德·勒博在《国家为何而战?过去与未来的战争动机》(下为《国家为何而战》)开头就抛出这样与一般看法大相径庭的结论。

    首先,我们得解释一下,作者内德·勒博是运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区分出激情、恐惧、欲望三种不同的人性,恐惧与安全、欲望与财富(或者利益)相对应不难理解,但激情跟地位、荣誉、复仇的关系却有些费解。这里所说的“激情”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humos”,英文翻译为“spirit”,过去中文翻译为“愤怒、“激情”、“意气”等,现在一般翻译为“血气”(起于刘小枫的倡导,后文采用“血气”的译法)。相比于英文翻译,中文翻译更靠近古希腊语中原意与人的生理性有关的“血”或“气”,表达一种纯粹性的精神诉求,以区别于感官欲望。这种精神诉求主要表现为“被承认的欲望”,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地位、荣誉、复仇当然是“血气”所追求的。

    《国家为何而战》相比于其他研究战争原因的著作,最大的优势在于时间长度与战争数量。它收集的数据起于1648年的法国—西班牙战争,终于2008年俄罗斯进攻南奥塞梯。时间跨度360年,涉及战争94场。在数据集中,国家类型分为主导国家、大国、崛起国家、衰落国家、弱国5种,研究谁是发起者,发起动机以及胜败3个方面。出人意料的是,战争发起国输掉大部分战争。这个结论有力地挑战了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权力失衡,或者国家受到不完整信息的影响而错误地估计权力均衡而引发的。作者认为是因为领导人在诉诸武力之前不能认真进行战争成本的衡量,战争伴随着多种非理性因素。战争动机分成“安全”、“利益”、“地位”、“荣誉”、“复仇”、“其他”6个假设,数据结果如开头所说。对于占18%的“安全”,西方已经有了重新的诠释,集体安全要比“自助”行为更有保障,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个多元安全共同体,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战争变得不可能;占比例较低8%的“利益”,从数据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主要集中在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期,它跟财富有限的观点和重商主义有密切的关系。而当下各国都认识到和平更有助于增加财富,战争只会伤害经济发展;占10%的“复仇”战争几乎都是以重新夺回在上一场战争中被入侵者占领的领土为目标,而现在侵占土地在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框架下已经不再被认可。不过美国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又一次提醒我们“复仇”的因子一直潜伏着。至于占最大比例的“地位”和“荣誉”在各个时期都存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有多种动因,但“地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动机。

    到最后,我们并无法从作者那里获取到关于“血气”为何成为战争主要动机的答案。但回过头去看,既然“国家为何而战”的动机理论是起于人性思想,那么在等级社会现实下,人的尊严是难以得到真正满足的。因为“人人都平等,荣誉也就没有用”。荷马所描写的那个武士社会已经远去几千年,但人类依旧摆脱不了对荣誉和地位的渴望,国家也一样。

    然而,“当战争不再是追求荣誉或者地位的有效手段时,国家必须使用其他方法来实现这两种目标”。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地位”获取与国家财富、奥运会金牌、诺贝尔奖、核武器、太空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家为何而战》一书所说的当武力逐步变得有损国家荣誉与地位时,国家因“血气”而发动的战争将大量减少。这样,作者给出他的预测,未来战争将越来越少发生。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