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集”审视战争动机

  战争是人类争端最激烈的表现形式,那么,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人们通常以为的“国家安全”、“利益”是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吗?理查德·内德·勒博《国家为何而战?》一书,对1648-2008年之间的94次战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国家为了‘地位’而发动战争有62次,占全部动机的58%,成为遥遥领先的战争动机。”

  追溯360年里94次战争

  以“数据集”为基础,对“战争动机”的统计和分析。

  从古希腊思想家希罗多德以来,历史学家就一直在描述和关注“战争”话题。其中的许多研究、描写都深深嵌于对帝国和国家的“兴起”与“衰落”的宏大叙述之中。

  无论是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还是阿兰·佩雷菲特的《停滞的帝国》,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抑或是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战争”都是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学者主要讨论了“权力”是如何通过使用武力、军队和战争来予以维持的,众多战争的“军事优势”(最早是陆地上的优势,后来又发展到海上优势,最后通过现代军事工业综合体现出来)一直也是这些著作论述的主线。但对“战争动机”问题却鲜有系统研究和分析。

  显然,解读“战争动机”有多种方略,作为英国达特茅斯学院政府系詹姆斯·奥利弗·弗里德曼讲座教授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世纪教授的理查德·内德·勒博,他撰写的这本《国家为何而战?:过去与未来的战争动机》借助“数据集”,试图“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专业的问题说通俗,把严肃的话题写轻松”,不失为纵横审视并研究过去和未来“战争动机”之三十六计之上计。

  追溯和把脉过去,勒博严谨地构建了一个1648年至2008年360年间涉及至少一个大国或崛起国家在内并且每次战争造成1000人以上死亡的所有战争“数据集”(共计94次战争),以分析过去战争发生的动机和原因(而非仅仅是目的和意图)为目标,以及未来导致这些战争的动机和原因。

  通过战争获得地位或大国身份

  除了因为“地位”而发起战争,“炫耀”也是当下的一种辅助方式。

  事实上,“战争动机”是战争学研究中最为迷人的话题之一,因为其中的细节和故事总是令人着迷。勒博沿着人类动机理论的思路,把关于战争起因的理论限制为五个方面的动机:安全、利益、地位、复仇和其他类别。

  纵横对比该“数据集”不难发现,94次战争里存在104个动机,其中“地位”动机出现了62次,占全部动机的58%,成为遥遥领先的战争动机。不过,战争从来都不是获得地位或大国身份的唯一方法。所以勒博特别强调:“当战争不再是追求荣誉或者地位的有效手段时,国家必须使用其他方法来实现这两种目标。”譬如,在17世纪下半叶,“炫耀”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它并没有减少战争的吸引力,沿袭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传统,为了追求自己和法国的领导地位,路易十四在宫殿、花园、艺术与科学上花费了巨额金钱。其他国王也纷纷效仿,欧洲许多高级贵族更是如此。在19世纪,公共工程建筑、内城重建和美化、殖民地和整顿军备,以及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胜变得更加重要。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地位”与国家财富、奥运会金牌、诺贝尔奖、核武器、太空探索紧密联系。而在当下,各种形式的“炫耀”作为大国获得大国地位和承认的一种辅助方式,也仅次于军事胜利。

  战争爆发动机为“安全”的在“数据集”里仅有20次战争,占总数的18%。这些战争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一个大国反对另一个大国,但是它们中没有一个与权力转移有关——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安全”在国际事务中不重要:它是所有被攻击的国家的首要关注点。除了美西战争和美国攻击阿富汗这两场战争中“安全”与“地位”动机同等重要外,其余的以“安全”为动机的战争都围绕着20世纪的三场全球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作者一直认为在它们之中,“地位”虽然不是关键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