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3月版)一书描述作为“烟雾之都”的美国洛杉矶市60多年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发展和防治等历史细节。由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依赖于汽车的新兴生活方式等污染所形成的烟雾,于1943年7月开始对洛杉矶市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持续影响至今,而洛杉矶的居民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与抗争,将洛杉矶市从烟雾蔽日恢复到蓝天白云。
具有进取心的社交名流也加入进来
烟雾如同凶猛的野兽,继续在洛杉矶肆虐。事实上,自从1943年7月洛杉矶市区遭到烟雾攻击以来,大气污染对美国西海岸多年以来悠闲的乡村式生活的猛烈冲击,从未得到有效的治理。政府一再宣称,只需要实施一系列条令就能让人们再次获得水晶般洁净的空气,可是城市中继续弥漫的浓雾却无情地嘲笑了政府的保证。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权威人士就不断重申:全面监管所有排放源,工业界不断推行工程技术限制,同时建立一个健全的应急计划,而且所有举措只需要民众付出微小的代价。可是,南加州整整一代人都亲眼见证了政府的承诺一次又一次落空。20世纪60年代,如同迷雾一样的烟雾掩盖了它真正的源头——汽车引擎排放出来的化学物质。现在情况不同了。更耐人寻味的是,推动这种转变的人既不是留着长发、叛逆色彩浓厚的反文化运动倡导者,也不是那些巧舌如簧的政府人士。相反的,其中一股力量是笔锋犀利、坚持己见的医生。此外,还有一群具有进取心的社交名流也踩着昂贵的高跟鞋,娉婷多姿地从另一个方向加入进来。这两股力量共同唤醒了最终起到实际作用的拥护者——曾经被烟雾打倒却仍然充满斗争热情的中产阶级。
这些自称“穿着花裙的业余爱好者”的社交名流来自一个(为说服政府或其他权力机关而组织的)游说集团。她们很巧妙地模仿国际通用求救信号“SOS”,将“驱除烟雾(Stamp Out Smog)”的首字母缩写作为自己的组织符号。她们的核心成员是1958年加入的来自城市西部高档社区的富裕中年妇女。该组织的一位领导人是闻名遐迩的好莱坞制片人阿夫顿·斯莱德的妻子——贝弗利山庄的玛乔丽·莱维。SOS组织中很多创始人的丈夫都在娱乐圈工作。该组织成员包括喜剧演员罗伯特·卡明斯的妻子阿特·林克莱特夫人,以及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和美国音乐公司的行政主管等的夫人们。一些年轻女演员,甚至南加州大学医生的老婆,随后也加入其中。正如这些新成员即将明白的,那些年纪较长的女人擅长的不是空想,也不是电影明星的八卦,她们是一群活跃的激进主义者。
她们开始展开行动,准备推翻男人们对她们颇具轻视意味的“涂着睫毛膏的女斗士”的称呼。很快,她们联合了县高官多恩,一个已经下台却认识到她们组织号召力的保守派。多恩建议女士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她们也听取了他的建议。她们第一次活动时声势浩大,带着饱满的热情不断有节奏地喊着“禁止含硫燃料”口号。她们抱着“人多力量大”的组织理念,又争取了二十多个志愿者组织团体加入到抗议队伍中,如“美国小姐”“援助之手”,还有几个花园俱乐部。SOS组织在早期提出了最为人赞赏的七点治理烟雾的建议。她们将专家们历经多年累积所得的常识总结进宣言中,倡议全盆地的快速运输、州排放标准、燃油成分标准及更好的协调研究,并提出了其他目标。家庭主妇们发挥了作用,而她们也能够运作一个很有意义的组织。SOS在20世纪60年代的烟雾抗议运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自其成立十年来,它在全州范围内团结了如此之多的妇女俱乐部,以至于它可以合法地向布朗州长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