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13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将治霾比作一场“攻坚战”,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
近日出版的、由两位美国记者撰写的 《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则将洛杉矶人民耗费60多年力战雾霾的历程真实展现。
本书译者、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方法对头的前提下,我国大范围雾霾消除可能需要5到8年时间。
花费了半个多世纪,洛杉矶才真正赶走雾霾
解放周末:您是研究空气污染的科学家,怎么会翻译《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书?
曹军骥: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书,200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认为是近年来环境生态领域最优秀的公众读物之一。我很早就听说了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对其历史很有兴趣,于是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越翻译到后来,我越觉得这本书不仅写得流畅生动,而且思想深刻,很值得国内读者读一读。
解放周末:洛杉矶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曹军骥:1943年7月,洛杉矶出现了第一场非常明确的烟雾污染,当时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带有刺鼻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眼泪,人们一度以为是受到了日本化学武器的攻击。刚开始,各界人士都很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摸索,加州理工学院斯米特教授率先发现,污染来自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
解放周末:洛杉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烟雾之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曹军骥:是的,即使在发现雾霾起因后,洛杉矶仍花费了半个多世纪才真正赶走雾霾。
解放周末:是什么导致洛杉矶花费了如此之长的时间赶走雾霾?
曹军骥:从1943年第一次雾霾的出现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洛杉矶经历了整整27年,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客不积极参与污染治理,其中就有曾任加州州长的里根总统;工业界、汽车制造商等利益相关方不仅不配合,还通过其政治影响力干扰相关立法进程;民众也对污染治理的相关税收、对车辆强制年检等制度存在不理解;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机动车使用规模的一再扩大,使已经良化的环境再度恶化,陷入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治理污染,靠抖机灵耍小聪明是没有出路的
解放周末:洛杉矶漫长而曲折的治霾过程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曹军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找准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洛杉矶很早就启动了空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气资源局,几十年来引领了美国空气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术、标准制定、法规条例等进程。
其次,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被污染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洛杉矶政府曾被迫向公众求助,但令人沮丧的是,在研究了汗牛充栋的各种“奇思妙想”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管用的。事实证明,治理污染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靠抖机灵耍小聪明是没有出路的。
解放周末:在雾霾污染发生的头几年里,当地政府官员、高级管理人员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拍着胸脯承诺几年内就要改善这种烟雾污染。
曹军骥:实际上,洛杉矶尽管投入巨额资金、巨量资源、巨大努力,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污染控制实践活动,但直到作者2008年成书时,甚至是今天,它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
洛杉矶空气质量的改善,除了依赖科技进步,主要还是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来共同治理的结果。它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
解放周末:本书作者雅各布说:“如果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是那些普通的民众。”
曹军骥:雾霾在天上,它的“根”却在地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舒适但高能源消耗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污染,很多人仍在妄想单纯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显然是天真的。
解放周末: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所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曹军骥:对普通民众来说,身体力行节约能源依然是个人层面上对抗雾霾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民众对正确的治污理念要配合国家和政府进行贯彻。加州最初在高速公路上推行拼车政策时,民众一致反对,导致当时的州长杰瑞·布朗下台,后来实践证明杰瑞提出的政策是有远见的。在治霾这件事上,作为个人和利益团体必须服从大局,我们不能像洛杉矶那样,“花了35年来消除烟雾,其中30年对抗政客,5年治理烟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