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学史上,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作家恐怕就是丰子恺了。他甚至比叶圣陶、冰心、张天翼等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更为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
早在1928年,丰子恺便在《儿女》一文中说道:“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是的,儿童时时刻刻都在他的心里。他创作“儿童漫画”,讲述“幼儿故事”,到了四十年代后期,丰子恺也已经是全国有名的儿童文学大师了。
被严重低估的儿童文学作家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丰子恺先后出版了 《文明国》(1944)、《猫叫一声》(1947)、《博士见鬼》(1948)等儿童文学作品集。同时,他还在《儿童故事》杂志上连载《博士见鬼》中的一些童话。
其实,如果整体来考察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我们应该予以全方位的分析。不过,丰子恺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大师,此前长期以来被有所忽视,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就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各自不同。
例如,陈星在《丰子恺评传》中说:“一些研究者对丰子恺的儿童文学创作存在着一个误解,即把他早期许多写儿童的散文归入到儿童文学范畴中去。 ”并认为丰子恺“未必是在有意识地创作儿童文学。同理,丰子恺于1937年1至6月《新少年》第3卷第1至11期上发表过音乐故事11篇;于1936年1至12月在《新少年》第1卷第1至第12期及第2卷第1至12期上发表过美术故事24篇,从文体和读者对象等因素而论,这些故事似乎也能归为广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丰子恺自己是否认为他是在写儿童文学呢? ”
正是由于以上的怀疑,陈星等丰子恺研究专家对丰子恺的儿童文学作品及其成就估计得极其不够。
但是,儿童文学界的研究者对此看法相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在《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总序》中说:
“从作家的创作动机与儿童实际接受的维度考察,丰子恺的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可以分为‘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两大类。属于‘儿童本位’的,主要是丰子恺创作的童话、音乐故事、美术故事等,这是作者明确为儿童而写,而其创作姿态也全是儿童视角的;属于‘非儿童本位的’,主要是他以自己‘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为对象而写的散文,这些作品除了处处流露出一个善良温厚的父亲对孩子无比深切的慈爱外,还表达了作家透过儿童世界对现实社会人世的感悟、感叹与感慨,其背后有着殊为复杂的人生哲学意味。但无论是‘儿童本位’还是‘非儿童本位’的作品,都一样地能为儿童所接受和喜爱,其原因已如上所述,那就是丰子恺对儿童的真性情,真性情成就了儿童文学的真价值。 ”
这是非常恰如其分地对丰子恺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定位、区分。王教授提到的这部《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总共分为七册。在这七册中,按照王泉根教授的划分方法,《小钞票历险记》、《博士见鬼》、《少年音乐故事》、《少年美术故事》属于“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中学生小品》属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饱含童心,同时成人作为散文阅读也非常适宜。
同时,按照文体来划分,丰子恺的儿童文学作品又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第二类是以儿童口吻描写的艺术故事,第三类是童话。
第一类作品,丰子恺最早创作于二十年代,例如《幼儿故事》、《儿女》、《忆儿时》、《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穷小孩的跷跷板》、《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这一类作品甚至还包括丰子恺作于晚年的 《癞六伯》、《王囡囡》等。这些作品或以儿童视角,或写儿童生活,或表示对童年的依恋与向往,都是小孩子可以读、能够读、好理解的美文。
第二类作品是1936—1937年丰子恺在 《新少年》上连载的两部故事集:《少年美术故事》、《音乐故事》。在这两本书中,丰子恺以小孩子作为主人公,讲述他们接近、了解、学习音乐和美术的故事,无形之中也让小读者亲近了艺术之门。我想,这类作品也是可以纳入儿童文学作品范畴的。这种作品,既是12岁左右的孩子喜欢阅读的儿童故事,又是一种艺术教育。这种写法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一种创举。《少年音乐故事》是丰子恺的一本普及音乐常识的名著。它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教给了小读者们许多关于音乐的知识,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后来出版过多个版本。 《少年美术故事》是丰子恺的一本普及美术常识的名著,也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教给了小读者们许多关于美术的知识。而且,这种民国时期的少年艺术教育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少年儿童。社会确实在进步,科学确实在发展,然而人性相通,艺术的真谛相通,当年丰子恺以“儿童本位”撰写的这两本少年艺术教育的名著,依然是适合于今天的孩子们的。他们照样可以在快乐的阅读中,领略到音乐和美术的美妙、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