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出版:涉水还是观望?

    从出版方角度,众筹模式可以直接形成作者与读者、出版社与消费者的互动,交互性更强,用户的黏性也更强。不仅帮助出版商提前判断首印数量、预测市场,并配合上线书籍做好相关营销,还可以在出版前筹集资金,降低风险。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副总裁刘杰辉表示,《社交红利》的成功,验证了众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出版领域的可行性,也为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市场渠道。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够在项目发起方、参与者之间产生互动,比简单卖一本书更有意思,甚至有可能形成某种“圈子文化”。 

  什么书适合众筹?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小说、漫画、随笔等大众读物,众筹对于一些“藏在深闺”的小众、严肃的文史研究类书籍出版,提供的募资平台则更显得尤为珍贵。记者发现,一些历史、医学等学术出版领域的众筹项目正在悄然兴起,如浙江大学教授陈新欲在40天内筹集14万元,完成《新文学史》等三种海外人文学术权威期刊的中文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职的路辉正在征集《古中医书》第一卷《无极之镜》出版基金5万元,承诺回馈资助人健康咨询和有关国学、中医、子学的交流。 

  对于众筹模式的普及性,记者在采访中并没有得到特别乐观的反馈。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图书出版的关键在于本身的内容,众筹并不能让品质低下的图书获得畅销,不使用众筹也不会让优秀的图书被埋没。从应用广度来看,目前众筹出版项目相对我国每年30万种的出书品种来说可谓沧海一粟。此外,一个成功的项目受到作者影响力、出版者推广能力、资助人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影响,因此“盲目地复制未必合适”,“暂时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 

  事实上,根据众筹原则,项目必须在发起人预设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目标金额才算成功。没有达到目标的项目,支持款项将全额退回给所有支持者。记者观察到,目前大部分众筹网站正在进行的出版项目数量最多以“十”为单位,筹资成功的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现阶段的众筹出版试水更倾向于一种营销宣传而非筹措资金,真正希望通过众筹筹集资金的项目的达成率并不高。 

  无论如何,一个产业不能总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躲避新模式的冲击,不选择变革终将被边缘化。尽管对于传统出版来说,试水众筹模式似乎只是小打小闹,但是不可否认,众筹开启了出版维护和拓宽产品价值链的另一种路径。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