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写在南怀瑾逝世一周年之际

  2006年初夏,被誉为“金温铁路催生者”的南怀瑾,带着浓重的温州口音说:“区区一条人间铁路算什么。现在这个地方,是我想修一条‘人道之路’开始的基地。”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在这个地方——江苏太湖大学堂,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恰值南怀瑾逝世一周年之际,在太湖大学堂所在地吴江七都镇,“首届太湖国学讲论”正在这里举办。

  让不懂传统文化的人也学文化

  太湖大学堂于2006年建成,同年7月1日至7日,89岁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直至逝世,南怀瑾共在学堂公开授课达50次。

  “南师生前当过兵、闭关潜心佛典、当过教授等,经历非常丰富。非常深奥的道理,他用非常浅显的语言,让你在很轻松、很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教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说。

  上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李慈雄总是忍不住感念南怀瑾的教化。他在就读台大电机系二年级时,兴起对国学的浓厚兴趣,直接找南怀瑾想拜师学习,但无力交学费,南怀瑾要他“打工”代替,工作内容包括:打扫厕所、擦地及倒茶等杂事。“当时南老师很严格,会趴在马桶旁边看里面有没有刷干净。”南怀瑾的测试,未让李慈雄打退堂鼓,持续半年后,南怀瑾开始教他第一篇文章《史记·货殖列传》。

  李慈雄离开美国前往上海的时候,南怀瑾语重心长地说,世界上最厉害、最有效的东西就是诚实、信用,这也是李慈雄商场成功的秘诀。李慈雄说,他遵照南怀瑾意见,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建造了一座恒南书院。

  南怀瑾数十年来,一直主张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学问讲得深入浅出,最好连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听懂。因而,他的著述大多深入浅出,洋溢着“道不远人”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没有酸涩死板的学究气,被社会各界的读者所喜爱。

  太湖畔一亩国学教育试验田

  南怀瑾在世时,太湖大学堂的门前曾经张贴着“敬告访客书”:“太湖大学堂乃教育学术机构,非宗教场所,工作繁剧,实无暇接待社会访客。”“有些人说南怀瑾接待的都是‘非富即贵’,其实不然,他不是不想接待社会访客,而是时间不够。在南怀瑾的思想中,他希望能够影响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再让他们去改变别人。”查旭东告诉记者。

  曾经,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经好友介绍结识了南怀瑾,并追随他回到大陆捐建金温铁路。在他的影响下,尹衍梁设立光华教育基金会。之后的1994年,尹衍梁捐赠1000万美元兴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2年6月21日晚上,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的前夕,南怀瑾作了一小时“临别赠言”的演讲,这是南怀瑾生前最后一次演讲,对学校实验教育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国际’是个名称,就是要把国际的文化精华吸收过来。‘实验’什么?因为不同意这一百多年来的小学大学的教育方法,我们主张文化教育要文的武的合一,要新的旧的合一。

  “我今天对你们临别赠言,记住,你们将来是不是念名校,有没有拿到硕士、博士,那都是虚的。怎么做一个完整的了不起的人,怎么做一番事业,对社会有贡献,才是你们的目标,千万要记住!”

  据介绍,实验学校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自理能力。太湖大学堂是实践他“人格教育,文化重建”的一个基地。南怀瑾曾说,希望通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培养孩子从小读书的习惯,哪怕现在一知半解,但读多了,将来某一天孩子自然会豁然开朗。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