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南怀瑾:我们为何而读书?

    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晚年尤其重视教育与读书,而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南怀瑾先生指出,读书是为了“明理”。他解释说:“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南怀瑾讲演录》中南怀瑾先生关于读书的见解择选如下,以飨读者。


    我提倡重新读书,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国文化跟人类的文化(还不是世界的文化)合流,开展人类未来的前途,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在我的观念里,中国未来的前途关系人类的前途。

    因为我自己是读古书出身的,对教育有个观感。我从小读古书是在家里读的,以前在家里读书叫私塾,请的老师都是清朝的遗老,有的是秀才、举人,甚至还有进士、榜眼。那个时候,这些老先生一边教书,一边感叹,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听了就讨厌。等自己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自己也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了五十岁以后,感叹更重了。到了六十岁,突然改变了,觉得大概千古以来大家都是这样感叹的。其实没有关系,我就告诉老前辈们,你不要担心,你我死了,明天太阳照样从东边上来,时代会演变得更好,不过观念不同、价值不同而已。

    我现在发现,几十年教育的演变,不但读的书没有用,还浪费了孩子们的脑筋,把孩子们的身体都搞坏了。因此,我也感觉到有个重点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会变成精神病,我看这很严重。所以我常说,我在书上写的也有,几十年前就讲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在中国文化里教育的目的,《论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而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

    我今天告诉大家的,主要还是读书的问题。为自己的学问,我想告诉大家,古人有两句话:“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古人认为世界上名利是虚浮的,但是,世人都是为了求名求利。日本、韩国把他们的文化叫做东方文化,其实都是中国文化。伊藤博文年轻时出来有两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他青年的立志,最后做了明治维新的宰相,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我常常问人,许多同学们讲读书求学,到现在为止,你人生的目标、读书的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求什么?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结果我问了许多老中青的朋友们,讲了半天, 没有人生观,都是跟着大家走。那叫做随波逐流,跟着时代的浪潮随便转,这是很有问题的。 

    “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班固是历史学家,写了《汉书》。这一段,他讲到鲁哀公一段话。鲁哀公是孔子的老板,他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鲁哀公感叹自己,生来就是职业君主,生在深宫之中,外面的世界什么都不了解,太监和宫女们把他侍候大,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也不知道害怕。班固评价说“信哉斯言也”,真是了不起,鲁哀公这句话很值得相信,真好。

    班固说,汉朝得天下以来,一百多个诸侯王受封,不到七八十年,自己和子孙都没有了。为什么?沉溺放恣,自己在那个环境里面堕落了。“自凡人犹系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凡人就是普通人,佛教叫凡夫。社会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逃不出社会的风气与习惯,何况如鲁哀公一样的诸侯呢!诸侯是人上之人,那个功名富贵,自然会把人埋下去。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这是班固特别创造的两句话。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 才能独自站起来,不跟着社会风气走,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人能够独立站起来,卓尔不群,不跟一般人一样随波逐流,“河间献王近之矣”。汉高祖的后代中,只有河北一个诸侯河间献王做到了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他在做诸侯那么富贵中间,非常讲究学问。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