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评不能“一团和气”。这也是一直被批评家们津津乐道,并且倍受推崇的说法。其实,我们的批评家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的根源,反对“一团和气”的批评,正是强调“斗争哲学”的时代提出来的。这样的哲学首先是把批评对象预想成敌人,或者把批评活动全都当成斗争的战场。而既然是斗争,当然就不能一团和气。然而,我们的文学批评说到底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是一种科学的评价和判断,是批评家以专业的眼光对于创作进行分析研究而提出的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批评意见。文学批评不能以整人为目的。更不能把每一场文学批评都一定要搞成大批判、大辩论。批评中有观点的对立是正常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是,不应该刻意地,或者为了显示批评家的深刻和独特而故意“鸡蛋里面挑骨头”,批评家更不要刻意装酷,不要把“酷评”当做最高境界的批评。建设性的批评对于作家的发展和成长当然更为重要。而有人为了证明“骂战”的合理性,经常会搬出鲁迅的时代来做证据,好像只有那样的批评局面才是应该提倡的。好像我们的批评界必须不断重复“彼此互骂”的情境才是正常的。其实,这完全是给自己的“故作惊人之词”找说辞。不要说文学批评史上只有那时的二三十年里才有过这样的局面。而且,即使是批评史“从来如此,便对么?”况且,那种一开口就把人骂作“狗”的批评,真的就是我们永远的典范吗?以指对方为“狗”、“奴才”之类谩骂批评,还用得着我们的这些教授们去做吗?如果这样的批评才是批评,我们这些批评家们的饭也太好吃了!所以,正常的学术争鸣,协商研讨式的论辩,是需要的,而一定要“扮酷”的批评,一定要摆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甚至习惯于“老子天下第一”的批评,大概还是回归理性化的姿态更好一些。那么,批评家与作家之间、批评家与批评家之间都相互“和气”一些,是否更有利于批评的正常健康发展。批评如果只是为了把文坛搞得“不和气”,一定要把每一场批评都搞得剑拔弩张,那样才是有些人希望的状况吗?
关于“一剑封喉”。这也是让许多批评家听了这样的“狠词”之后,非常心向往之的境地。我就不明白了,文坛什么时候真的成了江湖之地了?文学批评怎么成了比“狠”斗“硬”,比“放狠话”的江湖角斗场了?其实,在这样的一种狠话背后,显然潜藏着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那就是,文学批评就是挑错的批评,而最好的文学批评就是把作品乃至作家一棍子打死的批评。这就是“一剑封喉”。然而,当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批评才够“狠”,才够解气的时候,已经完全忽略了文学批评的本意: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性质、特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它还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和理解,影响作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而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却成了挑错的专用词。只要有人对于作品进行一些正面解读和肯定,那就是“吹捧”。“吹捧”已经作为极其强势的话语,在许多人眼里就成了文学批评的罪大恶极。正好在写这篇批评文章的时候,看到媒体发表了唐小林的一篇大作:《是专业批评家,还是“吹捧专业户”?》文章的基本观点就是,文学批评只要从正面评论作家作品的质量,那就是“吹捧”。而他自己在文章的一开头,在引用另一位批评家的发言时,特别强调:“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肖鹰一针见血地指出”……又是“著名学者”,又是“一针见血”。这又让人怎么理解呢?自己先把“著名学者”肯定一番,然后掉过头来就大批“批评家对著名作家的无耻吹捧”。当然,如果批评家对作家真的是“无耻吹捧”了,那就是必须严肃批评的,但是,这篇大作中只是罗列了某批评家对几部作品的正面评论。到底怎么“无耻吹捧”了?却没有任何具体分析和批评。即使道理都在你这里,即使真理就是被你一人所占有,你总得讲出来,比如作品在艺术上有什么问题,而批评家却故意隐瞒,或者故意把坏的说成好的……你要以理服人啊!可全文1400字,起码有一半以上是引用别人的话(连续大段引用批评家的原话),然后就是一个个大帽子,或者批评家“无耻吹捧”、作家“照单全收”之类主观臆断的词语,连一处真正属于理性分析的文字也没有。这样的批评也太好批评了!所以,现在的文学批评只要是否定的批评,只要是骂人的批评,就是好批评,这岂不是批评的悲哀!甚至是批评的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