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魔咒

    摘要    

    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性质、特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它还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和理解,影响作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而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却成了挑错的专用词。只要有人对于作品进行一些正面解读和肯定,那就是“吹捧”。“吹捧”已经作为极其强势的话语,在许多人眼里就成了文学批评的罪大恶极。

    近年来参加了许多关于文学批评的会议,也在会议上听到很多高论,但是,总觉得每次会议上又基本上都是我们的批评家们一直都在不断重复的那些话。比如每次开会之前我就已经预料到的,会上肯定会有人大骂一通“红包批评”;肯定会有人大肆鼓吹一下“惹是生非”,鼓吹一下“偏激”的合理合法性;莫言火了,肯定会有人大骂一通莫言,或者再打几个过气的“大老虎”;也肯定会有人要拿出《红楼梦》、鲁迅以及外国人来说事,肯定还会有人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骂战”作为典范和榜样……而所有的这些预料,都基本应验。那么,连我这样的批评界最傻的人都能预料到的事情,还有哪个评论家想不到呢?可我们的那些很大很大的批评家一边在不断重复着这些重复了无数遍的老生常谈,一边还是在会议上大批别人的“套话、空话、人云亦云的话”云云。因此,这就让我在那个时候总是无话可说!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有些话还是不能不说。我想非常有必要对于批评界一些已经陷入巨大的思维惯性,甚至是思维桎梏之中的状态提出一些警醒。特别是有些观念性的东西,几乎被奉为批评的“铁律”,其实简直就是一道道魔咒!这样的魔咒习惯性地造成了有些批评家在批评的时候常常“拿着不是当理说”(这是我们河北家乡民间一句俗语),而为了表明自己有理,就不断地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强化这样的观念,所以,就使得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被一再重复的声音,却很少能够意识到这些东西其实不过都是歪理邪说。尤其是,每当这些声音又往往是被理直气壮地,甚至是以看似拿老命来捍卫的姿态发表出来的时候,许多人也就不得不服气,不得不崇拜。渐渐地成为了“铁律”。所以,起码我感觉应该不能不对这些东西批评批评了。

    首先是关于批评家要“有骨气”。这话听起来真的是让每一个批评家振奋、提神。“有骨气”真的很重要,批评家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别趴下”!但是,我们在气壮如牛地大谈“有骨气”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我们在对谁“有骨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有骨气”!而这些让我们的文人“有骨气”的对象,是“强权”,是“金钱”,以及常人难于忍受的“穷困”。而我们今天的批评家所标榜的“有骨气”,却只不过是对作家而言——“所谓有坏说坏是需要有勇气的”。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指我们的批评不管那些作家们高兴不高兴,我们就是要“有坏说坏”,我们都要有骨气地去批评。(注意:这句话只是强调“有坏说坏”,根本不提“有好说好”)。实际上,这样的骨气,能算是什么骨气呢?作家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不仅无权无势,而且多为清苦贫困者,对于批评家的任何批评都基本上是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顶多对于有些口水批评进行一些辩解,却对于批评家不能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这样的有骨气,是否用错了地方?鲁迅的骨头是硬的,那是他面对巨大强势和高压的时候,不低头、不屈服。而我们的批评家在作家面前往往是盛气凌人、咄咄逼人,还要振振有词地鼓励自己“有骨气”,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究竟什么样的批评才是“与人为善”的批评(赵丽宏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有骨气”,实在不应该是面对作家的态度,而应该是面对那些让作家不能正常写作、正常表达的环境。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