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专业书评会不会被淹没掉?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谩骂也存在的,就是没有传播开来。如今这种发泄,在中国很发达。广泛的民主、草根批评,对文坛的发展有好处。网络评论对书还是正面的影响,一本书没人知道是最可悲的,骂也是一种宣传。从商品运作来说,人人都在发泄,对书的促销和流行是有好处的。
陈子善:未来在我看来是虚无缥缈的,所以我不往前看,我往后看,看“五四”以后的书评、民国时代的文化资源。上世纪三十年代,萧乾先生燕京大学的学士论文,就是关于书评的,讨论当时中国书评界的现状,并参照国外书评写作的要求。萧乾区分书评家和批评家,认为前者不仅要有史的观念,认识作家、文章,还要以明显的话语传递给大众。书评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最周全、干脆的介绍人。未来的书评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对待网上铺天盖地的感想。
总结发言
李敬泽:我其实不是很喜欢今天这个主题的说法,任何词和“时代”连在一起,总透露出一种焦虑。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焦虑,就像十九世纪的人遇到现代性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我很同意小宝先生刚才说的一点:书评需要判断。但我们任何人,一旦有了一点权力,比如我现在拿到了麦克风,就容易作出过于简单的判断。好的书评文章,必须是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经过思考所写出来的,而不只是简单地判断一本书是好还是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