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是一种特别民主的媒体形式”

    “上海国际文学周主题论坛——书评时代”摘要

    8月13日,上海书展开幕前一天,“上海国际文学周主题论坛——书评时代”率先在锦沧文华大酒店举行。论坛从上午九点持续到下午六点,与会的二十多位嘉宾共就四个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限于篇幅,以下仅摘录各位嘉宾发言的精彩片段。

    开幕演讲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艺术家——作家、电影制作人、戏剧导演、演员等等——往往很讨厌评论家,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存在,或者只是出于嫉妒或恶意而批评的失败者。人们质疑批评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个批评者。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需要专业的批评人士呢?有足够见识的人,经过慎重的思考而提出的批评还是很好的。如果没有批评,剩下的将只有吹捧、广告和宣传。

    第一场:书评:文学与读者的中介

  托比·利希蒂希(Toby Lichtig):好的书评对专业和非专业读者一样重要,它能让读者有所觉悟。书评作者要试着了解作者的意图,要知道作者很辛苦。我有个同事曾经说过,不能当面对作者说的话,就不要写。好的书评要给读者空间,让他们选择是否要读这本书。好的书评作者能起到一个文学、文化守门人的作用。

  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书评很重要,很多作家靠书评出名和吃饭,但书评本身没有历史,也没有理论。我认为书评是一种特别民主的媒体形式,普通读者、专家、学者或作者本人都可以参与到这种媒体的讨论中。

  程德培:作为一个写了几十年书评的人,我比较悲观,现在是不是一个书评的时代,值得考虑。在我们这个消费时代,书评也可能是大营销的组成部分,有时候一篇骂的文章也会是营销策略。

  程永新:优秀的批评家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智慧与智慧的角力,才情与才情的比拼。另外,我认为在文章中,过多引用别人警句而没有自己主见的文章,基本上不可能是好文章。海德格尔怎么说,拉康怎么说,鲁迅怎么说,与你有什么关系?那套因为学院体制而日趋陈旧的掉书袋的批评话语系统,真的应该升级换代了!

  金宇澄:我是小说编辑,每天看来稿,很多文字盖去作者署名,几乎是一样的味道。我曾经对作者讲过,你们的打扮不一样,文字却很一样,喜欢写小说,穿衣服是次要的,文字特征很重要。我们现在没有有效的中介手段,没有可信奉的权威的评论。我觉得我们在建立优秀的中介以引导读者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场:书评:文学批评与公共生活

  杰夫·戴尔(Geoff Dyer):事实上,评论一本书就和在酒吧喝酒一样,是一件自然的、本能的事情。当你把那杯酒喝光——甚至你只喝到一半——你便提出你的看法,要么喜欢,要么厌恶。出于本能,你评论了起来:可能是说了一声满意的“aah”,也可能是边吐边抱怨说“ugh”;接着,又是本能地,你开始阐述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反应。下一步,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把如此个人的反应变成一个普遍评价。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关乎的是,品味。

  贾平凹:文学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它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然而现在和四十年前的文坛却有着某种轮回。社会的每一次大的转型,文学的阅读使文学失去了本来的丰富和想象,仅止于写什么的强调。对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和保护能更深刻揭示生活的,有着新的感知生活方式的原创性作品;面对文本,一旦发现好的作品受到漠视、不理解和谩骂,应以自己的见解阐发其价值和意义,而不至于使它们淹埋在垃圾里和毁灭。

  韩少功:我们处于信息爆炸、过剩的时代,细节与叙事不再是文学的专利。人们苦于信息太多、太繁、太乱,广大受众最迫切的需求,乃是获得一种消化信息的能力:关系到信息真伪的辨别,信息关系的梳理,信息内涵的破译和读解——这,正是批评要做的事情。我想,随着体裁高峰形态的位移,那种内容与形式上都面目一新的批评,将会成为新的精神前沿。

  张旭东:当今学院文学批评的问题是:文学史教学导致文学批评成为僵化的学术自我生产;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画地为牢,过度理论化;印象式的翻书,张口就说。

  王晓明:“书评时代”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书评时代”可以被视为“快餐文化时代”在文学领域里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不愿再读原著,而热衷于各种“简写本”。目前我们需要的是,专业的书评写作和豆瓣式的匿名写作相结合,发挥真正的公共性。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