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张维迎是世纪出版集团的作者,出版的都是理论著作或者大学教材一类的书。多年的合作中,施宏俊发现张维迎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了解比较透彻,就建议他写一本有关市场经济的普及性读物。一开始张维迎觉得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够,直到两年后才告诉施宏俊可以写这本书了,施宏俊立即组织力量帮他拉提纲、搭框架。 2010年,《市场的逻辑》一书面世,这本在有些人看来可能会无人问津的书,竟然卖到近10万册。施宏俊说:“这本书的成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发了作者的潜力,以张维迎的学力,完全可以写一本受到读者喜欢的理论读物;二是创造了读者可能的阅读领域,即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很多人都想知道市场经济本质到底是什么。 ”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个新的题材,一种新的形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施宏俊随后又成功策划了《中国震撼》一书。施宏俊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在世界上被更多的人认可。中国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个故事其实是很精彩的,但是我们的很多书,都没能把这个故事讲好,要么学者自己的研究话语,要么是一种宣传话语,总是显得枯燥、刻板,难以让人接受。为此,世纪文景邀请曾经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后来去欧洲游学,从事国际关系和中国问题的研究的张维为教授写一本书,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发展的故事。2011年1月,《中国震撼》出版,立即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印数达到55万册。后来,这本书在香港书展推出后,仅过了10天就重印了。
坚持高品位的“人文出版”
多年来,施宏俊不论策划推出什么图书,始终坚持着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人文出版”。
除了成功策划一系列畅销书外,施宏俊在阅读经典的打造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世纪文景创办不久,施宏俊得到一个消息,罗念生的儿子想出一套《罗念生全集》,找了几家出版社,都没人愿意出。他立即与罗念生的儿子罗锦鳞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出这套全集,并支付版税。施宏俊说:“罗念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在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领域有杰出的贡献。他的全集,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这样的书,肯定有出版价值。 ”后来,11本一套的《罗念生全集》出了5000套,结果一年内全部卖掉。
施宏俊介绍,世纪文景创办以来,推出图书1000多种,有的注重学术积累,有的注重大众影响,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功能定位,都是基于“人文出版”这个核心理念。“人文类图书本身就有着很高的品位,我们的意图是通过出版高品位的人文图书,引领一种阅读潮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和美好。 ”
事实上,世纪文景推出的一些高端读物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以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作品为例,国内曾出版过他的小说《荒野侦探》,反响很好。今年,世纪文景推出他7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2666》,这是拉美文学继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样一本定价69元的小说,目前销量已过7万册,在这次上海书展上,这本书也卖得特别好。
施宏俊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他已经开始实施的计划,就是用10年时间重做一套名为“日知古典”的古典经典,这套经典按照国际上出版古典经典的通用做法,邀请专家进行研究性翻译,将拉丁文、希腊文和汉语对照起来予以出版。目前,这套丛书的《荷马·伊利亚特》卷已经出版。施宏俊认为,在这个几乎被人翻遍的图书市场上,其实还是有很多领域可以开拓的,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出版策划人,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而不应只局限于国内。
【对话】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记者:现在,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对此你怎么看待?数字出版对纸质出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施宏俊:数字化的浪潮肯定不可阻挡,现在出版电子书类似于上世纪50年代西方的平装本革命,把精英阅读大众化,覆盖更广的人群,电子书也有这个功能。从阅读习惯上看,现在年纪稍大一点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纸质阅读,但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电子阅读,这是一种趋势,我们必须去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