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宏俊:从校对员到畅销书出版领军人物

    数字出版对纸质出版确实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对出版业来说却提供了一次转型的机会。出版业的核心不在于是用纸还是用电子介质,而是为读者提供甚至创造阅读内容。因此,我们的定位要转型,如果我们还是定位在提供纸质的出版品,做一个印刷物给读者,如果我们的作用仅仅是出书和卖书的话,那确实市场可能会越来越萎缩。毫无疑问,纸质书还会继续存在,但将来更多的纸质书可能会消失。过去我们出版社可能是一个所谓的生产企业,算一下用了多少纸,然后核算一下成本,再定价卖给读者。但以后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以后要看你给读者提供的最核心的产品是什么。事实上,我们给读者最核心的产品应该是阅读服务,出版业应该从生产型的产业,变成服务型的产业。不管怎样,只要你提供的阅读服务是有价值的,对消费者的阅读生活是有益的,那你肯定能得到发展,并且会有更广的发展。

    记者:在中国,发展数字出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施宏俊:关键问题是数字版权。一般认为在数字出版链条中,传统出版业无疑占据着内容高地,但事实并非如此,关键是没有数字版权。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出版社在签订版权合同这一环节,往往并没有签下数字版权。现在的引进图书,99%我们都没有拿到数字版权。中文图书这一块,已出版图书的大部分合同并没有严格涵盖数字版权,越是畅销图书,越是知名作家、学者的重头书,越是如此。

    记者:从全球阅读趋势变化来看,电子阅读也许就是未来的方向,但国内很少有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为什么会这样?

    施宏俊:在国内,数字阅读的需求其实很大,但这一需求没有能形成市场,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免费的数字阅读,让他们付费阅读正版的电子书,他们会觉得没必要花那个钱,这就导致出版社不敢轻易涉足数字出版。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数字出版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分支,电子书无论是受众面还是销售额,均已超过纸质书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可图。可在中国,利润就少得可怜。世纪出版集团的纸书的网店销售已接近50%,但电子书平台始终没有做起来。

    现在要做数字出版,首先要建立起一种商业模式,一种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一点很难,但大家都在探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出版社完全找到了数字出版的成熟商业模式。我觉得第一步要做的是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数据库的整理,让我们原来的那些资源在今后继续发挥作用。我们也在寻找一些合作者,以后在数字出版这一块,做数字出版的阅读服务,还是看谁掌握更多的核心资源,这个核心资源不一定是内容,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就看两者怎么结合。我们也在寻找结合点,比如尝试一些APP store的终端。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