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012年上海书展落下帷幕,忙于在书展中组织一系列活动的施宏俊,终于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副总裁,施宏俊的办公室更像是一间工作室:一张简单的办公桌,前面和后面都是靠墙而立的高大书柜,办公桌周围的地面上,也堆满了书。这是一个被书包围着的人,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包围中,施宏俊获得了那些让人惊叹的策划灵感,从《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到《我的名字叫红》、《2666》,还有六六的系列作品,一本又一本畅销书,不断创造新的销售纪录,也不断巩固着施宏俊在中国图书出版界的领军地位。
从校对员到出版策划人
1994年,施宏俊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一名实习校对员。 8个月后,施宏俊才开始正式的图书编辑生涯。此后,施宏俊参与编辑和策划了一系列重点图书,像“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丛书、“社会与文化”丛书、“西方思想家文集”等。
2002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准备在北京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方案设计任务落到施宏俊身上。方案完成后,集团领导一看,决定让施宏俊去北京负责创办一家公司。当年,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一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出版机构,施宏俊由此成为世纪出版集团独当一面的出版策划人。
施宏俊把自己的工作称为“做书”,他说,每做一本书,其实就是做一个项目,从最初的选题立项,到后来的宣传营销,整个过程都需要策划。在国内出版界,世纪文景一直以其不断推出的畅销书而引人注目,而每一本畅销书的诞生,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2004年,一本叫《达·芬奇密码》的书先是在欧美市场一枝独秀,然后又迅速在中国大陆广受欢迎,这风靡全国、发行超过180万册的书让业界同行又佩服又嫉妒,而第一个把这本书引进中国的便是施宏俊。
2004年底,世纪文景接受集团交办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的编辑、策划和推广工作。按大众图书的做法出版还健在的党和国家前领导人的传记,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为了扩大图书的影响力,施宏俊组织了一个包括作者库恩在内的团队,在2005年2月至8月期间,先后在19个省、32座重要城市进行宣传,为一万五千多名读者签名。短短几个月,这本书的销售就突破了100万册。《追风筝的人》2003年问世,曾感动亿万读者。2006年上半年,施宏俊将该书引进中国,两个月不到销售就突破10万册。这次营销采取的方式是与上海《中学生报》联合举办“《追风筝的人》有奖征文活动”,在青少年中弘扬诚实、善良、正直等高尚情操,鼓励青少年拥抱当代经典,超越流行文化。后来,随着由这部小说改拍的电影获得多项国际奖项,《追风筝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畅销的态势。同样是在2006年,施宏俊引进出版了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畅销书《我的名字叫红》,当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的名字叫红》再度畅销,施宏俊凭着他的先见之明被同行视为出版界的“黑马”,他也因此成为国内畅销书出版的领军人物。
创造可能的阅读领域
作为一家新型出版机构,世纪文景把很多精力花在发现上,只要发现一些新的作家、新的作品,就会迅速把它呈现出来。
2002年,上海理工大学在读学生龚文俊以“何员外”的笔名在网上发布《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有一天,施宏俊刚从北京回到上海,听到一位实习生说到此事,立即着手进行了解,当天晚上就约何员外签订了出版合同。施宏俊坦言:“当时这样做还是有风险的,把一篇网络上走红的作品变成纸质出版物能不能也受到欢迎,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把握,所以合同只签了两万册。”实际上,这本书出来后,销售超过30万册。
在施宏俊看来,做图书,始终要有新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作家、发现作品、发现读者的兴趣,有时候还要创造一些可能的阅读领域,然后把它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