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的小说作品改编成的影片常被贴上两种标签:恐怖和惊悚。前者主要指赤裸裸地能引起生理上的恐惧,后者则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转折及真相的揭露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刺激。不过这二者常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存在且难以区分。
斯蒂芬·金的早期影视改编作品,即1990年代之前的大都是真正的恐怖类作品。例如于1982年发行的《幽冥怪谈》(Creepshow),就是以系列的鬼怪故事撑起整部电影。《凶狗古卓》(Cujo, 1983)则开创了动物类恐怖片的先河。《玉米儿童》(Children of the Corn)系列则是他最长寿的改编作品,这部描述小镇上凶性大发的儿童们合力消灭大人的故事从1984年到2001年共拍了七集。1995年发行的《绞肉机》(The Mangler)则堪称此类影片中的血腥之最,影片开场二十分钟一位女顾客受害的镜头足以让今天文明的观众立即退场。
尽管这些早期的改编作品贩卖的只是血淋淋的美式恐怖,斯蒂芬·金区别于平庸恐怖片而发掘出日常生活中温和之物恐惧一面的特质仍能让观众在某个瞬间汗毛倒竖。当然,斯蒂芬·金最成功的仍是惊悚小说及由此改编而来的影片。比如他的第一部作品《魔女嘉莉》,和那部著名的《闪灵》(The Shining)。想必大多数观众都对导演库布里克那个著名的长镜头跟拍印象深刻:镜头一直跟随丹尼骑着三轮童车在长长的走廊里穿行,不料前面突然出现一对孪生女童。虽然荧幕上丹尼一点害怕的表情都没有,全片也无任何血腥镜头,却足以让观众冒冷汗。《闪灵》长年来都是在各种最佳恐怖片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不过据说斯蒂芬·金并不喜欢库布里克的改编。
斯蒂芬·金常会将特异功能与适当的科学推断联系起来,从而使这部分作品具有科幻的因素。1992年发行的《锄草人》(The Lawnmower Man)讲述政府虚拟现实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意念力,最后在虚拟实验室将自己的意志和互联网连为一体,完全摆脱了肉身,成为信息世界精灵的故事,与开创时代的日本科幻动画片《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斯蒂芬·金的惊悚类作品中,还有一类题材很神秘、无法用正常推理解释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发生在一个准封闭的环境中,奇妙事件的发生会让观者产生强烈的与现实的剥离感。比如同在1993年发行的两部影片:《黑暗的另一半》(The Dark Half)和《必需品》(Needful Things),前者讲述的是畅销小说作家与自己创造的另一个自我斗争的故事,后者则讲述了由一间便利店引发的整个小镇居民间的非正常暴力行为。两个故事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神秘氛围却一直保持到影片结束。
在斯蒂芬·金的惊悚小说及改编的影片中还有一类不玩弄鬼神及特异功能,纯粹以平常人的心理阴暗面为题材的作品。无论是1990年的那部关于陷入极端虚幻情节而无法自拔的女主角的《危情十日》(Misery),还是1998年的揭示普通人心中隐藏着可能成为下一个希特勒的《潜质学生》(Apt Student),皆属此类。
当然,惊悚大师也并不总是制造恐惧。斯蒂芬·金还有一类可以称之为“正剧”的作品,比如《肖申克的救赎》(Different Seasons)、《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以及《亚特兰蒂斯之心》(Hearts in Atlantis)。这类作品尽管亦有所谓的“奇迹”场面,珍贵之处却是向观众提供的活下去的希望,以及美好生活从每一天的小事开始这一老套但温情的观点。
中国读者先看电影再看书
因为《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等电影的成功,斯蒂芬·金在中国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目前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99读书人共出版了近20种,拥有一定的忠实读者,但远远比不上斯蒂芬·金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
斯蒂芬·金写作几十年,作品70余种,但中国大陆对他的翻译和引进也只是这五六年的事情。重要代表作均已经出版,除了《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其他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撒冷镇》、《尸骨袋》、《杜马岛》、《黑暗塔》系列等。《穹顶之下》的版权据说两三年前已经由99读书人所买,但这部超过1000页的小说目前还在翻译中,错过了这次影视剧上映的最佳营销时间。
除了《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等少数几部小说,斯蒂芬·金小说在国内并不属于畅销小说,与这些小说在美国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斯蒂芬·金的每一部小说在美国几乎都是畅销书。斯蒂芬·金小说的译者之一、作家于是以她一直在翻译的《黑暗塔》系列为例,这部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系列小说,在国内的接受度就不高,美国都已经快要出第八卷了,她还在翻译第四卷。“如果没有影视改编的介入,这部小说为中国读者广泛接受的可能性就不大。斯蒂芬·金小说的畅销跟影视剧改编关系很大,他的小说在美国出版,然后被改编成影视剧,中间相差的时间不远,但等这些书翻译成中文,跟电影上映差的时间就已经很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