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在中国远不如美国畅销

  《穹顶之下》英文版的封面介绍上是这样写的: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用了25年的时间写就此书。事实上,尽管斯蒂芬·金确实早已有此构思,但这部超长(1110页,336114个单词)的小说实际花了他480天的时间。也许对某些作家来说,这并不是一段很短的时间,然而对一向以高效著称的惊悚大师斯蒂芬·金来说,这已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部超长的小说在内容上亦十分厚重,斯蒂芬·金野心勃勃地直面“9·11”之后的美国社会,试图把环保、集权、危机下的人性等主题一一呈现。这未必是一本如他所愿能让人一口气看完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一部典型的斯蒂芬·金式的作品,而为书中场景罩上“透明罩”的做法虽不新奇却也颇有趣味。

  试图呈现“9·11”之后的美国困境

  彻斯特磨坊镇原本是一个平静的美国缅因州度假小镇,却突然被一个从天而降的透明“力场”笼罩。“地震”一刻过后,人们发现房子被摧毁,电力线被切断,汽车、飞机在它的交界处撞毁。戴尔·芭比原本只是小镇的过客,在偷偷埋葬一具尸体后决意离开小镇,却被意外降临的穹顶困于其中。戴尔发现,如果人触摸这个“力场”,除了轻微的发麻并没有太大的伤害,电子产品却会面临爆炸,然而声音、光、电波却能自由穿越它。糟糕的是,只有轻微的空气能够经由这个穹顶流通。

  很快,彻斯特磨坊镇开始变成人间炼狱。不仅有二十几个小孩癫痫发作,空气的温度亦开始上升;“力场”外面逐渐积聚灰尘和污染物,于是在小镇人的眼中落日成为“一只巨大的被污染了的鸡蛋”。尽管穹顶外的美国政府试图营救,却发现连坦克甚至导弹都无法穿破。

  如果说穹顶里温度的急速上升让人惶恐,那么人与人之间紧张气氛的升温则更甚。斯蒂芬·金的野心显然不仅是一部孤岛惊悚小说,而是把目光对准了美国自“9·11”之后面临的危机,试图呈现广义上的道德、信仰、环保意识与危机下的贪婪人性、腐败及集权政治的对抗。

  随着食物和水源的日益短缺,以及小镇里大部分警察和消防员在穹顶降下时刚巧在镇外,于是权力开始在神秘外来客戴尔·芭比和镇议员吉姆·雷内身边聚拢。

  对吉姆来说,此次的危机不过是通往小镇权力巅峰的又一次挑战和机遇而已。他一手操纵了剩余的警力,并制造了一次食品危机以巩固自己对小镇居民的操控。与此同时,戴尔·芭比以及当地报纸编辑茱莉亚·莎姆威制造了一股反抗力量。很快,从最弱小的孩子到最温顺的金毛寻回犬都在这次神秘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即便是斯蒂芬·金的死忠书迷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太过“厚重”的书。《卫报》的评论是这样的:“这本书重得就像拖着一只巨大的鸬鹚在前行。”

  书中交织的诸多矛盾,以及以“安全”为名所生的偏执与暴力影射的正是小布什时代的美国政府。除了以生存为主线的矛盾,斯蒂芬·金亦用了很多心思让这部超长的小说更加好看,对穹顶的故事设置亦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想象力和精巧安排,故事中的悬念和伏笔丛生,保持了阅读的快感。善用语言制造恐惧的斯蒂芬·金延续了一贯的阴冷笔风,在描述镇议员吉姆的时候让恐惧通过圣经隐喻显现。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小说家,斯蒂芬·金并未追求语言上的精益求精。

  《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这部作品:“和斯蒂芬·金的上一部作品《杜马岛》(Duma Key)(2008),或者很多作品一样,《穹顶之下》亦是一部有艺术上的残缺感的象征之旅。读者将随小说一起用上帝的眼睛俯瞰众生——由众多连环的故事和众多角色组成的不那么仁慈的世界。”

  小说和电影

  1947年,斯蒂芬·金出生于美国缅因州一个贫困家庭。三岁时父母离异,他和哥哥皆由母亲抚养成人,全家的生活仅靠母亲在一家智障收容所工作的收入支撑。斯蒂芬·金早年在州立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毕业后因工资菲薄而走上写作之路。与年轻女作家塔比莎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一生。塔比莎不仅成为他的太太,更促使了他第一部小说的出版——是塔比莎从废纸篓里发现了斯蒂芬·金的小说手稿,鼓励他去投稿。那部几个月后顺利出版的小说就是斯蒂芬·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魔女嘉莉》(Carrie)。

  1970年代中期,斯蒂芬·金声名渐起,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恐怖小说大师”。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在历年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总是位列榜首且久居不下,成为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在好莱坞有个说法——斯蒂芬·金的所有作品最终都会变成可动画面。既然如此,不妨以改编的影视作品来梳理一下他庞大的作品群。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