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办了第二届上海青年创作会议·作家对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由作家陈丹燕、翻译家曹元勇对谈。“小说按照中国或者欧洲的传统,都是谈话日常琐碎的事情,怎么使小说故事和城市历史联系起来,同时获得史诗性?”这个话题引起了作家们的热烈探讨。
作家陈丹燕回顾她写上海故事以来的创作历程:“我天生对非虚构的描述事实有很大的兴趣。写第一篇文章《上海风花雪月》的时候,大概1992年前后。写完《成为和平饭店》已经是2012年5月了,当中经历了很长时间。我觉得用这种方式探寻上海历史,出发点是我想要了解上海这个有趣的城市,这个城市对每个人的描述有差异,我想找到什么是接近真相的。上海整个城市过程像一个侦探小说一样,真相永远扑朔迷离,所以这个故事非常迷人,这是非常诱惑我的。”陈丹燕强调她想试试把人当成主角,描述人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在这个慢慢“摆弄”故事的过程中,发现了她对“文体”的特殊兴趣。后来到《成为和平饭店》里的外滩,几乎就把外滩完全当成一个人物形象来写。
陈丹燕坦陈,有不少读者曾经质疑她笔下的上海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也有截然不同的反应。陈丹燕在写《成为和平饭店》时,一直试图探寻在非虚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的某种神秘的东西,整个写作过程充满了探险,很有意思。
曹元勇认为,陈丹燕最早关于上海的散文写作,是以女作家的感性文字开始介入的,并没有抱有写民族史诗的雄心写作,而是抓住上海这座城市在几十年变迁中的家庭人情、温情的变化。而《成为和平饭店》有一定的真实人物背景,同时有虚构,再加上历史资料和图片。比虚构更迷人。
曹元勇说,什么是小说,这个世界在你的个人语调中表达世界,就是小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为和平饭店》在写作中达到非常高的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