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写作和现实中重建“老克勒” 传统

无内容程乃珊出生在新闸路西康路一带。该怎么描述这个地理位置呢?拿程乃珊的话来说,这里面也“有一段信不信由你的奇缘”。1970年代,程乃珊去看友人,却发觉那栋带花园的三楼沿街洋房十分熟悉,尽管它已经成为72家房客的大杂院,她却熟门熟路地找到扶梯上了楼,特别是天花板上一小节残留的水管,越看越亲切。回家一问她才知道,那里从前是一个犹太医生开的私人产院,她就出生在三楼的产房。

  程乃珊出身显赫,她的祖父是香港中国银行的董事长,她自身也受过良好的教育。陈子善评价她的文学创作时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她的描写对象多是上海文化界、经济界的人士,还有他们一辈人经历过的沧桑历史。她的审美趣味,文章细腻,写上海的时尚、服装、音乐、文学各方面,所以像她这样的作家是上海某一方面的代表,专门以近代以来的上海的文化、经济的变迁为对象来进行创作的。尤其写上海的女性,写得非常好。”

  上海市作协会员简平曾这样评价程乃珊的《上海探戈》:她是老克勒的后代,却对小市民也十分关注。“老克勒和小市民是构成上海最为生动的探戈舞步的两个层面,他们的追求和奋斗,他们的生存和变迁,足以阐释一部上海史。上海是不讲官宦的,也没有可以上溯的贵族血统,上海就是一个小市民涌动并力争上游,且可从中脱颖而出、变‘流民’为‘绅士’的海派城市,而程乃珊恰恰得天独厚地融入了其中。”

  简平回忆道,“20多年前,我曾去程乃珊当时教书的学校看她。那所中学在杨浦区的惠民路上,逼仄、潮湿,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学校门前有几只开了盖的马桶,那是对面弄堂里的住家洗刷完后拎出来晒太阳的。程乃珊每天在静安寺和惠民路间往返,就像穿越两个截然不同的部落。这段生活让她切实地走进了小市民阶层,并且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了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她的《穷街》正是这段生活的印记。而《蓝屋》和《穷街》这两部小说恰恰构成了上海滩最精彩的两个层面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程乃珊上海题材写作的认识价值。”

  《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罗曼史》、《海上萨克斯风》、《上海女人》,从2000年起,程乃珊开始正式涉足与老上海有关的纪实文学写作,她将自己后期的写作标记为“非虚构写作”。她不仅写作,也在现实中重建“老克勒”的传统,与沪上的名媛克勒们组成“克勒门”,一点点拾捡海派文化。程乃珊四处寻找上海老人,听他们讲述关于老上海的故事。“我要做的,就是将老上海那些被时间蒙尘的传奇发掘和再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且记住。”程乃珊曾说。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