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识到我厌倦微博了,它使我陷入零零碎碎的阅读中,我越来越难以有耐心看长篇的东西了,我希望深入阅读而非这区区140个字。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已经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日前,大学生小吴发现自从“患”了微博控之后,书柜上今年新购的8册《弗洛伊德全集》一直处于“吃灰”状态中,“本来打算做个读书计划,一个月一定要求自己看几本书,写多少笔记,可是自从有了微博之后,这种习惯正在被慢慢消解。”
目前,不少中小学生家长会有类似的抱怨:如今,自己的孩子“正经书”不看几本,整天沉迷于发微博、写QQ日志、看贴吧等等,这种被称为“微阅读”或“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在当下青少年中渐成趋势。诚然,无纸化的电子阅读变得智能化、图形化,然而这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怀疑自己阅读纯文字纸质书籍的能力,怀疑自己能否保持长期的阅读专注力。
“碎片化”阅读喜忧参半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比如说组织全班学生看《水浒传》,有几个能读下去?发动家长人手一本,拿到学校阅读课一起静下心来看。其中,要结合‘水浒介绍’的一节课,让看在前面的同学把自己读到的人物及评价向大家介绍,可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长兴实验初中语文高级教师范剑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碎片化、浅阅读盛行,有的学生沉湎于微博,习惯看短、快的文章,更喜欢看有图片的,对长篇文字有种抵触情绪,“为了更多地吸引他们看下去,我把一些专家的看法也穿插其中,但是即便如此,也有看不下去的。”
如今,碎片化阅读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往大块投入读书的时间,则变成见缝插针似的浏览。而那些习惯了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普遍表示要找回曾经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现实生活中“患”微博控不在少数,在信息量浩大的社交媒体上,既有各种短、快、简的新闻报道,又有各种意见领袖的“真知灼言”可谓言简意赅,更有各路草根明星来“插科打诨”,然而碎片化让阅读变“轻”、变“愉快”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发觉自己睡前总要玩会微博,虽说浅阅读也是放松大脑的最佳方式之一,让人觉得惬意舒适,但是浏览之后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80后“微博控”达人吴旭华表示,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时候,他单日最高可以刷几百条,对于曾经喜欢读书、如今却读不进去的“微博控”,他的担忧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自从毕业之后,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集中注意力读……”
在很多图书馆,记者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为了查阅资料、核实信息而来借阅相关工具书和辅导书,而那种一口气读到天黑、认真做笔记,泡到图书馆关门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两个版本的《小王子》带来的思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人们阅读风气的改变,这类碎片化,电子化的读物品种越来越多,甚至成了一种“主流”读物,不少家长和学生对于这种阅读趋势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见解。
在高二女生小朱的书包里放着一台iTouch,里面有一本豪华的电子书——iOS版本的《小王子》,不但图文并茂,而且书籍上的插画甚至可以通过触摸浏览,点击文字就可以实现真人朗读,完全颠覆了传统阅读的体验方式,在她的书柜上还有一本纸质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小王子》,中、英、法三语对照,封面是硬皮的,外面罩着彩色塑皮,同样拥有精美的插画。
面对这两个版本的《小王子》,她这样说,“学业紧的时候,我就利用零碎的时间拿iTouch看,就算在学校食堂排队的时候也可以看,遇到中意的文字我就摘录复制到Evernote中,然后分享到我自己的微博上,这样的阅读方式很有趣。同时,遇到难懂的单词,可以直接在电子屏幕上查找,十分方便。”“既然有这么好的电子书可以看,为什么还要买纸质的呢?”记者问小朱,她回答说,“因为我是《小王子》的狂热粉丝,纸质的版本平时不大看,就放在家里当收藏用或者借给我同学看。”“看到儿子班级里的小孩人手一部iPad,我并没有跟风,我不想在小学阶段给儿子买任何阅读电子设备。”家长朱亚军希望孩子在纸质的书籍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我不认为碎片化的电子阅读是一种真正的阅读,究其本质它是一种浏览、一种知晓,它并不会提高小孩的阅读能力,反而会妨碍小孩专注力的培养。况且,过多地使用电子屏幕或多或少会影响小孩的视力发育。”
不少教育专家表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碎片化阅读为标志的时代,而这种阅读方式的碎片化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接受“浅阅读”的方式,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相比之下,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能够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集中全部精力,通过直面的信息进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