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文选读》何以从民国再版至今?

    沈括《梦溪笔谈》中“刘晏计物价”一文,第一句是“刘晏掌南计……”“南计”这样注解:“理财有赖于计算,故国家之财政称‘国计’,汉张苍为‘计相’,宋三司号‘计省’,经济学初入中国时亦有人译‘计学’。刘晏掌财计有年,但何以称‘南计’,未详。”这个注解,把句子内容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可是,具体到这个词,古人为何这样用?不知道。这是一种很踏实的做法。古人用法,有不可解处;注释者,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这些实际情况,对于学习古典文学的读者,都是应当理解,注意的。

    这是注释。一般古文选本,多到此为止,可吕叔湘不满足。为初习读者考虑,注解之外,他还添加了一项“讨论”。这是绝大多数选本不见的。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感觉,“讨论”内容,是此《笔记文选读》极具特色的部分。依胡适“拿证据来”的箴言,我们来举一些例子看看。《世说新语》中“床头捉刀人”一文后面,注释者列出三个讨论题:(1)后世称代行其事为“捉刀”,尤以代作文字未然,其语本此。(2)曹操秉性猜忌,关于这个颇有几个故事,例如《捉放曹》一剧中杀吕伯奢事。但追杀匈奴使者,则似乎未必真;此时曹操对于他的野心已不十分掩饰,且即令匈奴使者识破,亦无何等危险也。(3)现代的“间谍”和这里所说的“间谍”涵义有无异同?

    这几个讨论题,第一是本文的延伸,是对本文价值的揭示;第二是提出问题,通过简要分析,认为故事虽精彩,可“未必真”。这实在能够给读者很重要的启示:即使史迹,亦须通过自己知识或理性分析,得出合乎情理的结论。第三个问题并不很容易回答。这就涉及读者的知识面了。

    《梦溪笔谈》中,有“乘隙”短文,编选者在文后提出这样的讨论题:(1)所谓“乘隙”,以现代之心理学言之若何?(2)“势不可避”,“势”谓“于势”,非“不可避”之主语。比较:法无可恕,情有可原。(3)注意“弓手者”的“者”字之用法。(4)“已陈刍狗”即俗所谓“识破机关”也,见闻中有类此之事否?这样的题目,既不离文本,又使人不拘泥文本,因为它们本身与今天到底有许多距离。由此,编选者联系到现代学科的“心理学”,语法学;第四题还要求调动了个人阅历。文章虽然好读,可想获得更多,却须费一番思考才行。

    《鸡肋编》“陕西谷窖”一则后的讨论题为:(1)陕西地面是哪种土质?这种土质的坚实是不是还可以从一部分人民的居室构造上看出来……(4)从房屋建筑的方式上是不是也可以看出南北气候的不同?读书是为了长知识,为了明理。编选者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出的讨论题多要求读者从实际出发,运用自己的思虑能力。这一点,在本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仅从举出的个别“讨论”条目就可以看出,它们对于阅读和思考的价值毋庸置疑,可不知为何,1949年后该书在新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印制时,都将这部分“讨论”题目删削。到了上世纪80年代,该书由语文出版社再版时,由于编选者坚持,这部分“讨论”保留了下来。那个时期,一切即使是古典文学中的质疑,都不被许可。所幸今天改革开放,不仅经济,文化也同样有开放的追求,这本书的再版,讨论题目的保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了。

    一本薄薄的《笔记文选读》,能够穿越半个多世纪风云,一版再版,一路走来。它的含金分量,编选质量,可想而知。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