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新作出版

  2013年初,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著名环保专家阿尔·戈尔在纽约举办了《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一书的新书首发式。本书是戈尔酝酿八年的政治行动纲领,他从更新的角度、更广泛的视野对未来人类社会作出的大胆预测和判断。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戈尔的一个宣言,一份未来的政治行动纲领。本书出版后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独立报》等众多媒体都给予高度关注和好评。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一直稳居政治社科类图书的前三位。

  戈尔的新作想探讨的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是什么?作为环保事业的推动者和亲践者,同时兼具政治家、商业人士等多重身份,戈尔以数据为依据,在深度研究和报导的基础上,关注了所谓的六大驱动力,即六个正在出现的迅速重塑世界的变化。它们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地球公司大重组、由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引发的全球意识革命、全球化时代下政治、经济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全世界才一改以往几十年的传统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互相紧密联系、互为增强,问题在于我们的思维能否赶得上这些变化。

  这些观点单独来看并不新鲜,但价值在于,戈尔将历史、科学和一般经验融合串联起来,推断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唯一遗憾的是,对于一本以未来趋势为主题的书,读者总会希望作者能指明一个言之凿凿的方向。然而戈尔更多的是犀利指出现状的残酷,给出略显抽象的答案。

  戈尔在书中也表达了对美国现状的担心,他相信只要美国能从自身找原因求发展,就可以重塑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躲过任何惩罚了。“成功创造积极的未来,避免灾祸横生,”他写道,“唯有重建至高无上的能力,把美国推向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他似乎充满了信心,数年来搁置的分歧将可轻易化解。奥巴马镇住了右翼势力,避免了财政危局,抑制了债务的上升,美国政府可以重振雄风。尽管美国在政治上的两极分化依旧较为严重,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崛起才是美国地位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的原因。这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经济自由化远远未能促进普世主义的出现。

  戈尔强烈建议,各国应该弃用当前用GDP来衡量人类发展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只能是我们如何各显神通吞噬地球资源的。他觉得我们将地下埋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当成自家资源的做法荒诞可笑,因为燃烧这些资源,势必为给地球的环境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本书涉及内容丰富,极具抱负,绝无可能用寥寥数语就将之概括出来。

  《卫报》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兴政治经济体,其精英阶层正需要读一读戈尔的《未来》,因为“他赞扬大众的智慧、揭露一个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真相,可为政界提供指导性的意见”。美国《华尔街日报》就认为“他总能从新的视角出发,给人以全新的启发和思考。”英国《卫报》则评论说:现代科学认识方法往往过于集中在问题的各个部分,单独地加以研究分析,这势必导致思想上的狭隘,而忽略问题背后多个因素的交互摩擦、互相牵制。戈尔“在作品中植入了历史、科学和个人经验,将观点与事实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据戈尔所说,古巴比伦的占星家都使用一种双钟——一个用来测量人类行动的时间表,另一个则用来追踪天体运动,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活动都受天体主宰。他相信,今时今日,地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时间表是相辅相成的,除非我们能改变思维习惯,否则就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他指出,阻碍新思维发展的其中一个拦路虎就是人们全都机械化地理解科学。他警告世人不要“自以为通晓一切,这样做既骄傲自大又有些过分自信。”

  据悉,《未来》中文简体版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届时,戈尔将可能来国内与读者见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