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艾略特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诗苑译林”丛书20年后再面世,楚尘文化策划推出了“新陆诗丛”12种诗集,长江文艺出版社成立诗歌出版中心,多本诗集上市不久就已热销……一年多来,诗歌出版逐渐走出沉寂,诗集也慢慢地走进大众的视野。在这其中,既有那些已经经典化的诗人作品,也有当下诗人的新作结集。这说明出版人的视野又重新关注了诗歌领域,诗歌出版有了逐渐回暖的迹象。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多位出版人表示,应该保持诗歌出版领域的“理性”,多推出高水准的诗集。
畅销诗集可以“妙手偶得”
诗歌常被称为出版业的“票房毒药”,但优秀的诗集还是具有一定市场的。据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介绍,他们从2008年起出版了“中外名家经典诗歌”丛书,其中有一些诗集可以卖到两三万册,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列在该丛书下的是徐志摩、海子、顾城、汪国真、仓央嘉措、泰戈尔等目前人气颇高的诗人。实际上,这份诗人名单也是其他众多出版社关注的焦点。以泰戈尔为例,这家出版社出版了《新月集·飞鸟集》,那家再出《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第三家则出《原来你也在这里:泰戈尔最美的100首诗》。之所以重复地出版,是因为这些诗人诗作属于优质诗歌资源,出版了肯定有读者买单,不用做太多的市场分析。但是,由于这些书籍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读者购买需求也随之分流,因此从中很难出现畅销书。
有些出版社则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挖掘新的诗歌资源,比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去年在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逝世后,迅速出版了由陈黎、张芬玲翻译的《万物静默如谜》。据该社的编辑透露,这本诗集目前已经卖了6万多本。这在今天的诗歌出版领域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万物静默如谜》的热销有着多方面的“巧合”。2011年,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就已重新燃起对“诺奖诗人”的关注。2012年2月,辛波斯卡逝世的消息一传出,人们更产生了读她诗集的渴望。国内之前曾出版她的两本诗选《呼唤雪人》和《诗人与世界》,但都已经断货,《万物静默如谜》的出版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契合当下的诗意、忠实可靠的翻译,以及充分的宣传让这本诗集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并入选各类读书榜单,激起了新一轮的购书热。
想要出一本畅销诗集,难度非常大。诗歌的质量本身固然重要,但需要借助众多的外围因素。这跟诗歌在当下中国的真实处境完全契合。无论是在媒体报道中,还是在公众议论中,人们更热衷于去谈论“诗歌事件”,而不是作品本身。因此,普通读者往往需要“诗歌事件”的引导才会去关注诗作,而敏感的出版人总是能够找到这样的触发点。
“宁缺毋滥”保证丛书质量
诺瓦利斯、卡瓦菲斯、拉斯克-许勒、戈特弗里德·贝恩、R.S。托马斯……这些诗人的作品被统一列在“新陆诗丛·外国卷”的名下出版。“新陆诗丛·中国卷”则推出于坚、韩东、翟永明、西川、杨黎、春树的诗集。诗丛策划人楚尘表示,“新陆”就是“诗歌经典的新大陆”之意,收录的诗集都是经过编委会严格把关的,完全从诗歌艺术水准来确定入选者,争取把优秀的诗歌呈现给读者。
楚尘介绍说,10年前他曾策划过“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共5辑50种诗集。如今再编选“新陆诗丛”,会更加严格、细致,要有一种宁缺毋滥的决心。特别是“外国卷”要保证译本的权威和质量。这次收录的诗集中,《R.S。托马斯诗选》的翻译工作长达13年,译者程佳付出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即使在数次出版无望的时候,她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甚至还专门为此去威尔士的R.S。托马斯故乡生活了一年。《卡瓦菲斯诗集》的译者黄灿然十几年来从未停止过对这本诗集的修订,从无数次返回来的修订稿中,可以看出他对每一个字和词,甚至标点,几乎苛求到了极致……
严格把关,保证入选诗集的质量,诗丛才有可能具有权威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蓝星诗库”从1995年至今,陆陆续续出版了16本诗集,对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诗人进行推介。去年,“蓝星诗库”增加了戈麦、多多、翟永明3个人的诗集。每增加一个诗人,出版社都要综合考虑该诗人作品的质量,及其在读者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收入在该诗人的诗集中的作品,尽量做到具有代表性。
在诗歌的影响力日益小众化的今天,诗歌丛书的出版不仅注重内容的把握,也注重版式设计、装帧质量的提升,走精品化、艺术化之路。楚尘策划的“新陆诗丛”邀请国内知名的设计师来设计封面;而湖南文艺出版社重新推出的“诗苑译林”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