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女婿黄裳

   与《纸上蹁跹》同时推出的是黄裳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翻译的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此书初版于1954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后有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此后绝迹良久,众多读者渴盼多年。上海书店出版社自2011年推出“名家名作名译”,决定将《猎人日记》收入此系列重版。众所周知,黄裳先生学识渊博,笔触细腻,尤擅散文,他以流畅文笔译述风物景色,如诗如画,以灵动文字迻译人物话语,如响如唱,堪称经典。

  上海书店与先生结缘很早,实起自1998年,该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由刘绪源先生编纂的《黄裳文集》六卷,依次为“锦帆卷”、“剧论卷”、“珠还卷”、“榆下卷”、“杂说卷”和“春夜卷”,近三百万字,收录作者自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所出版的所有文集和部分新篇。先生喜欢将自己的作品统称为“广义的杂文”,由这六册文集,实可窥其渊博与儒雅。

  2006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插图的故事》,作为“海上文库”第一种推出。黄裳先生以精妙文字介绍以明代刻本为主的古版画,间附清刻,除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之外,还记录了一些当代社会风俗的面影。从人民的日常生活,到具体的名物,以至社会面貌,时代风习,无处不使人感到美。本书延续了先生作品兼顾知识性与趣味味的特色,是除了古代实物以外,最好的历史学习的参考图谱。因喜爱“海上文库”的形式,先生复于2011年6月将其新著《门外谈红》交上海书店出版社付梓。

  先生爱读书,读书人爱先生。2008年6月,为庆贺黄裳先生九十大寿,著名学者陈子善编著了《黄裳》,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份“寿礼”送给黄裳以及黄裳的人们。

  曾有读者感慨,“那么多人黄裳!”诚然如是。书比人寿长,爱书人仍在,先生仍在。

  (李佳怿,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

  他的魅力就在“平实”二字 ◎理洵

  看到黄裳老人在上海辞世消息,我正在网上,喝在口里的白开水也咽不下去,竟有些语塞,心里是嗒然若丧的感觉。

  这都源于我对黄裳老人的喜爱,虽素昧平生,亦不能掩其痴情,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文字。记得有一年里,是个冬天,我在止园饭店开会,闲暇时在附近的小书店里买了一册他的《春夜随笔》,看得很是入迷。对他文字的风格,喜爱得不得了,这是我真正阅读黄裳的第一本书。此后,就留心着收集他的集子,并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受益匪浅的。

  其实他的《榆下说书》,是早期经典的书话读本,在读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后来还在写着“拟书话”一类的文字,在《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未尝不是他对自己早期书话文本的坚守和延续;而像《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清代版刻一隅》一类关于古籍版本目录之学的文字,在目下亦应是空谷清音,尤其是那些序跋文字,继古代书话序跋文字之余烈,发扬光大而能自成一格。斯人去后,恐为绝响了。

  但他似乎更喜欢和肯定自己所写的散文随笔,早期所写的《锦帆集》、《音尘集》、《旧戏新谈》等等,都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后来所写的大量的杂文,亦为时代的强音,深深为读者所喜爱。走进书店,大量的黄裳的集子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的集子,《珠还记幸(增订本)》、《来燕榭文存》、《来燕榭文存二编》在读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样一位高龄老者,仍然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笔耕不辍,实在是令人感佩的。

  他的文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平实”二字。王元化先生生前与人谈到黄裳时说:“黄裳先生是真正的文章高手,他的文章不花哨,深邃的道理用平实的表述,很难有人超过他。”这亦如他的待人接物。很多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与黄裳先生在一起,就感到他的话很少,亦至于有半日寂坐的情况出现。但看他的文字,内心的鲜活的思想的波澜,总不能让人与他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真是平实得惊人。

  白露为霜,在这个多事的秋天里,这位跨世纪的文化老人,一位深为读者喜爱的文体家,还是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音容笑貌和他的文字一样,将会永远留存在读者的心里。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