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风靡了半世纪的科普传奇

    1964年至1965年间,根据读者来信提到的问题,编辑室把丛书作了全面修订,出版了第二版。在审稿人名单上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

    1970年9月,第三版(俗称“文革版”)开始陆续出版,计划出23册,后因“文革”结束,最后两本没有出。“文革版”被迫添加了很多政治因素,比如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首先引用毛主席语录和马恩著作。

    就是这样一套远不如前两版精彩的“文革版”,在书籍极度匮乏的时代,出版发行仍多达3700万册。编辑曹燕芳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她碰上过好几位大学毕业生,说都是靠着读《十万个为什么》,在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

    全国人民读一本书的时代过去了

    “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上海少儿出版社恢复重建,马上就收到大批读者来信,要求修订、再版《十万个为什么》。曾经年轻有为的编辑们,经过十年浩劫,分散在各个岗位,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大不如前。但他们纷纷回到少儿社三编室,在“文革”前版本的基础上,推出了第四版。仍然是黑色的封皮,但内在细节有许多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为什么”后面都注明了作者的名字,以表达新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第四版卖出了3000万册,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遭遇科普退潮。下海经商潮冲击着科普读物,“盗版”也开始流行起来。时隔近20年后,1999年,上海少儿社才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纪版”。这一版不再像以往单册陆续推出,而是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整套售卖,对于这时的大多数家长来说,为独生子女买下整套精装丛书已不是难事。据出版社统计,新世纪版迄今售出721万册。

    新世纪十年,科技发展速度比过去几十年要快不知几倍,如今,第六版创作团队吸收了“科学松鼠会”成员,这批80后作者认为,要尽可能讲述一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来龙去脉,一题不限一答,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和辨别,引起他们思考。

    “全国人民读一本书的时代过去了。”现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远涛说。今天恐怕已经不可能有任何一本书再创《十万个为什么》初版的奇迹。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