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风靡了半世纪的科普传奇

    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游,天空为什么有彩虹,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这些天真而不乏诗意和哲理的问题,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问过,并且都在一套百科全书中得到亲切活泼的解答。这套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套单纯的儿童科普书,经历了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50年,也经历了中国政治与文化风云变幻的50年。书中的“为什么”几经增删、修改,既随科技发展而成长演变,也打上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烙印。编写它的科普作家和编辑们,命运也因这部书发生了几次转折……

    书名来源于诗歌

    《十万个为什么》前几版诞生的年代决定了当时的盛况今天不可能复制。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积极分子。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

    当时出版社无论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读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给工人农民看的实用技术类科普书,少儿科普书则严重短缺。

    时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的王国忠回忆:“1957年的‘反右’运动,知识分子不愿动笔,怕自找麻烦。1958年‘大跃进’之风,出版社也刮起浮夸风,出的都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书,我自己也干过三天编一套书的蠢事。不少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让我醒悟……觉得还是得脚踏实地对少年儿童宣传、传达最基础的科学知识。”

    说干就干,上海少儿出版社决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这套书,赶在1959年10月前出版,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的书名,编辑们经过几天讨论,淘汰了“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本土标题,一致同意借用苏联作家伊林写的一本经典科普读物的名字:《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在苏联广受欢迎。追根溯源,那书名是借用了俄罗斯诗人吉百龄的一句诗。在俄语中,“十万”形容数量很多。

    这一书名在几十年的实践当中被证实大获成功。很多读者回忆,小时候真的仔细数过目录,根本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几千个。

    叶永烈用它做提亲礼物

    第一批作者是上海一所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他们花去将近一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完成了6万字初稿,但写得跟教科书差不多,根本不适合儿童阅读。

    年轻编辑洪祖年业余时间担任两所小学的课外辅导员,他突发奇想,向孩子们征集问题,有了好问题才有好答案。

    这个想法立刻得到赞同。编辑室印制1万份问卷,散发到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

    有了第一次组稿的教训,编辑们认为应该不拘一格起用作者。

    编辑曹燕芳想到,她当时手头还编着另外一本书,叫《碳的一家》,文字生动活泼,作者是北大化学系大二的学生叶永烈。曹燕芳打算让这个年轻人写几个“为什么”试试看。

    叶永烈自幼爱好文学,考上北大不久,父亲和哥哥都被打成“右派”。为了完成学业并分担父母的压力,他利用课余时间写科普散文赚稿费。他写的几篇“为什么”样稿令编辑非常满意。叶当时才20岁,给比自己小几岁的读者写文章很有感觉,而且他从小就是苏联《十万个为什么》作者伊林的忠实读者,模拟“偶像作家”写作,自然手到擒来。

    曹燕芳索性把“化学”分册大部分题目都交给叶永烈写,天文气象、生理卫生等分册的编辑也慕名而来。1961年出版的5个分册,共947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326个,他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一个“为什么”稿费5元,在当时,1600多元绝对是一笔巨款。

    对于当时的叶永烈来说,《十万个为什么》带来的收入尚在其次,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从一个普通大学生一跃成为科普作家。1962年,叶永烈回老家,认识了年轻俄文教师杨惠芬,两人情投意合,他上门提亲时送的礼物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才气尽在这套轰动全国的“大部头里”显露,杨家深为赞许。一年后,叶与杨结婚。

    胡耀邦倡议全国团员学习讨论

    《十万个为什么》从1959年开始筹备,1961年4月至10月出版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和生理卫生五个分册,一上市就引起抢购热潮。本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书,却吸引了老中青几代传看。应读者要求,1962年又增编3本分册:地质矿物、动物和数学。8册一共收录问题1484个,总计100万字。

    到1964年4月,《十万个为什么》发行了584万册(73万套),其中还供应印尼华侨2万套。1964年,全国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包括小学文化)以上的人口有2.4亿,相当于每40个识字的中国人就有一册“为什么”。

    1962年召开的全国团干部会议上,在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倡议下,与会者人手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胡耀邦说:“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会后,全国团支部开展活动,组织团员一起阅读和讨论“为什么”。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