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与守望

    梁漱溟,自称“问题中人”,毕生为求解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思索、实践。思考凝聚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多部思想著作;为检验自己所思,他登过北大讲堂,从事乡建运动,发起成立民盟。传奇一生,多姿多彩。20余年风云变幻,梁漱溟从不便公开谈论的名字,变成为阅读、研究的热点,而梁家兄弟不变的是对父亲精神遗产的传承、守护。

    罗念生,“一个中世纪的和尚”,自称只信“希腊教”,希腊就是他心中的上帝。自1929年与古希腊文学一见钟情,至1990年去世,61年来,罗念生几乎只有这么一个单纯的主题。他穷毕生之力完成了近千万字的翻译和文论,作品汇集为 11卷《罗念生全集》。

    梁家与罗家,一则多元,一则专一,他们都曾有一个世人视为“国宝”、“大师”的大人物作为家庭中心。斯人远去,遗风犹存。近日,梁家与罗家的传人会聚北京“世纪文景”十周年活动,传家与守望,讲述他们的责任与兴趣。

    罗锦鳞:我这一家子和古希腊的缘分

    说起我父亲,我总要想起著名的演员英若诚先生,他对我父亲有八个字的评价,英先生是我父亲的学生,我们到北京以后冬天安炉子都是英先生安的,我父亲住院期间他已经是文化部副部长,他三次到医院探望他的老师,有一次探望以后他对我的爱人讲,他说你爸爸八个字:“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我回来以后琢磨这句话,我觉得老先生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代表,这句话概括了以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们、教授们、专家们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法比的,那么能不能把他们爱国、治学的精神传下去。最近我的两位同学周文业、周广业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花了差不多八年,清华百年校庆时候选了117位教授,出了5本书,记录这些知识分子的奋斗、成就、为人,而且所有材料都来自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后代。这本书我读了,读了以后我非常振奋,我们中国的老知识分子绝对是爱国的,绝对是治学严谨的,绝对是清明的,就像古代的国学一样,这些精神应该传承,而今天传承这个东西,就成了当前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会出现如此多的让人不能容忍的现象?我想不必解释,我想就是有一条,没有传承,因此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讲起老一辈知识分子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从小生活在清华大学、北大,我见到许多学者,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几乎都展现了这样的一些美德让我们来继承。说起我父亲,他是其中之一,而且他长期是默默无闻,因为大家不大了解古希腊,直到1986年我们第一次排了他所译的《俄狄浦斯王》,当时希腊驻中国大使也兼驻日本大使开了一个座谈会,请了我父亲去参加,我父亲拿一摞书去,大使先生非常振奋,他说完全没有想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因此今天我不介绍希腊戏剧了,应该由老先生来介绍。由此我父亲一生的劳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他老人家非常振奋,在这之前我对古希腊戏剧的了解和两位梁先生一样,我记得中学给他抄稿子,抄的我烦透了,希腊英雄的名字那么长,我也记不住,但是不抄又不行,我父亲说你抄吧,抄了给你买根冰棍吃,我就抄。我上中学还不懂,我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了,开始学西洋戏剧史了,教我的老师是我父亲的学生廖可兑老师,我当时觉得太难懂了,不明白到底要说什么,还得导戏和演戏,就没重视,经过文化大革命,有时间了,我再来读,我才觉得我后悔极了,当时怎么没有更多的向老爷子请教,古希腊戏剧中蕴含的内容太丰富了,我们今天的很多内容五百年前剧作家们就写到剧本里去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