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患关系的38集电视剧《心术》,前晚登陆东方卫视晚间7点半“黄金剧场”;与此同时,编剧六六创作的小说《心术》(新版)也同步发行上市。由于切中目前的社会热点,《心术》一播出立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位卫生部人士在看完《心术》原作后曾表示:“这是建国以来反映卫生系统的最出色的作品。”而六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底气,她说,这是她花费3年时间的呕心力作:“《心术》会让大家感到:医患关系并不是一条很深的鸿沟,两者完全可以找到互相信任的交集点。”
从构思小说《心术》到电视剧《心术》拍成,历时5年。近日,六六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承认,在这5年时间里“医患关系恶化了”,但她依然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充满乐观。
谈心术
“《蜗居》改变了房市走向,如果《心术》能改变医患关系的话,就更了不得了!”
有人开玩笑说,此前由六六编剧的《蜗居》促成了一系列“限购令”的出台,改变了中国房市的走向。如今,《心术》也引发了医疗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六六说:“如果《心术》能改变整个医患关系走向的话,那真的不得了了!”
羊城晚报:在看了《心术》的样片后,有些卫生界的领导对某些细节表示不满,比如海清(微博)所扮演的护士美小护在手术室外面吃西瓜,被认为影响医生形象。你有过这样的担心吗?
六六:我一直没看到样片。我觉得要担心的是我的老板,而不是我,天塌下来有老板顶着(笑)!其实我真不知道他们会拍成什么样,我又不可能在现场做医务指导,而且我也不是全懂。这毕竟是个医疗行业剧,很难做到百分之百还原,除非要医生真人来演,对吧?所以,我觉得要有容忍瑕疵的能力。一部好的剧,应该看大方向,如果大方向是正确的,故事是精彩的,老百姓是接受的,那么它就是一部成功的剧。
羊城晚报:创作小说《心术》的初衷是什么?
六六:最开始我就是想走入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真空地带,这个目的非常非常简单。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本书和这部电视剧有这么大的反响。因为谁都不会预计说,我要写一部传世佳作,要写一部《红楼梦》。
羊城晚报:你真正走进医疗行业去体验过,觉得这个行业的“水”深吗?
六六:我个人觉得不深。你们很多人似乎觉得它好复杂好复杂,但你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问题,可以说百分之八十都不是医生和患者两方面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制度的保障,这些都加在一起才能形成“改变”。不过也有人跟我讲,希望《心术》播出后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如果真的能这样,那我很欣慰。当初《蜗居》播出几个月后,政府就出台了11道“限价令”,所以有人就开玩笑说我改变了上海乃至中国整个房市的走向,我觉得还蛮得意的。如果《心术》能改变医患关系走向的话,对我来讲就更了不得了!
谈体验
“你一旦进过医院之后,就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与六六私交甚好的一位脑外科专家说,他的基本工资“扣除四金后只有1200元”,每天有四五台手术,一个月的奖金有六七千元,像他们那种大医院,医生是绝对不敢收红包的,而护士的月收入更不超过4000元……六六说,《心术》里的医生护士角色都来自生活原型,他们的境况都是真实的,只是外面的人都难以置信。
羊城晚报:你到医院体验生活时所接触到的医务工作人员是怎样的?
六六:跟我一样——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很努力,也会受伤……
羊城晚报:剧里吴秀波扮演的脑外科医生霍思邈是个没点正经但医术高明的人,他在生活里也有原型吗?
六六:有,我爱死这个原型了!我跟他是真真正正的朋友关系,可以手拉手一起散步,就是那种能够走到彼此心灵世界的人。他是一个第一眼看上去不像是个医生的人,说话没一句正经,浑身是刺,像荆棘。有时候他笑眯眯地、带点邪性地跟你说话,其实一下子就能穿透你的心,他能跳出那个圈子,看到问题的本质。有一次他给福建山区的一个孩子做完手术后,就开始一针一线地给那孩子缝合伤口,我坐在他旁边,很奇怪:“你干吗不用钉子叭叭叭地一打,多快多省事?”他笑眯眯地说,我闲着也没事,刚好可以练练手……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孩子家里很穷,一颗钢钉需要800元,8颗是多少钱?而医生的手艺是不要钱的。他在为那孩子省钱!他的悲天悯人是来自灵魂深处的。
羊城晚报:医术这么高明,看问题又这么独特的一个人,你觉得他有可能升官吗?
六六:根据我对他的了解,绝无可能。他这样的人很不讨领导喜欢,说话的方式也不讨领导喜欢……(笑)但他最后一定是这个医院的一代名医。
羊城晚报: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物呢?毕竟不是医生的主流……
六六:我觉得他代表了一种精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挣房子、挣车、养活自己,但是无论你每天忙活多少,内心总是有一种希望、有一个梦想、有一种冲动,这就是霍思邈所代表的那种东西——“我虽是个普通人,但总有那么一个点是闪光的、与众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