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作组而言,面临的又一难题是长则二三百字,短则十余、数十字的中国神话,故事性远不及希腊神话丰富。好在有一个现成的范例——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现在,《中华创世纪》所要做的,便是用以上我们对中国神话内在精神的体认,构筑起一个更丰富多彩的宏大体系。我们充分利用了神话学“时空压缩”的原理,在以上叙事线索中,有时会对素材作合理演绎,有时也将内容相近的故事集中处理;当然也会有对同一神话不同版本的取舍,也会有必要的细节描绘与场景渲染。然而一切重构均非凭空生造,其核心内容,必有相关的文献或考古依据。此外,有机地延及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以博趣增知,也是这本小书不同于其他神话故事、演义的一个特点。这当然与创作组三人的学人性格有关——尽管往往自讨苦吃。
禹的故事,是我们最费心力的部分。大禹是远古神话中最后一位半人半神的英雄,但不同于尧舜之前,他更是一位有信史可征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也许是孔子一方面高度称颂大禹,另一方面又将他所构筑的史前圣人系列截止到舜的原因所在。当二稿完成后,我们重新比对史料时深深感到,对禹的介绍仅限于神话传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又花了将近半年时间,集中研究了以《禹贡》学为核心的大量历史资料,另起炉灶,以复原大禹治水的基本历程为线索的叙述构架,并参以神话、辅以想象。应当说《中华创世纪》大禹治水部分是不尽为神话的“神话”——作为中国神话收官的大禹以及他的群体,在真实的历史践行中所体现的德性、智慧、胆略以及思辨与组织执行能力,恰恰印证了我们对中国神话系统本质精神的上述体认是合理的、正确的。因此我们愿意以一个崭新的大禹形象奉献给读者,作为宏大的《中华创世纪》故事的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