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不要让青春发光的脸垮掉

    这个标题引用的是骆以军的原话,前面还有句是,“我不要让死亡的脸孔在你面前发生。”

    按照骆以军的解释,《遣悲怀》的写作起意,源自好友邱妙津1995年在法国巴黎的自杀身死。由此,骆以军借九封书信,不仅怀念了与邱妙津的相识到相知,还特别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往事。事实上,他对此并不讳言,写作此书,“我就是在追忆我们那个年代”。

    故事由运尸人挑头,最后又以运尸人为终结,甫一看极尽悲情,再细看下去,字里行间却又充满人生的诸多意趣:在产房里等待新生婴儿降生时,居然迷了路;与新婚妻子在香港摩天大楼,却差点被人当成恐怖分子击毙。即便是为了捐献母亲遗体这样看似充满悲情的往事,在骆以军的笔下,他却将已经逝世的母亲缠上围巾,放在轮椅上,一路推过街头与地铁,辗转于医院。这是一种离别,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昂然的新生。

    对于生死的宏大命题,骆以军坦承在此书中无以也无法深入解构。但是,远离悲情,积极地面对生活,“不让青春发光的脸垮掉”,这是骆以军最想在书中表达的人生理念。最好的怀念,不是为了对邱妙津的怀念而怀念,更在于透过怀念,唤醒生者对眼前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也所以,骆以军通过个人的诸多有些甚至看似琐碎的人生体验,对生活中诸多现象加以喜感式解读,从而纠正人生坐标,树立生活信心,最终达到对读者努力劝慰的目的。

    事实上,抛开此书,我们静下心来细想也不难理会,也许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和改变自己的人生,但这并不意味我们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之于人生的主要区别当在于,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一个外在的环境,但我们完全有可能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理念,并从中品味到不一样的生活滋味。这当是骆以军此书的真正苦衷所在。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