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 1956年4月出生,北京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经济学硕士,北京标准咨询公司董事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是著名股份制和公司问题专家,近10年主持了国电公司、中国银行、中国投资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尔集团、万向钱潮、海南航空、天鸿集团、天津开发区总公司、好孩子集团、李宁公司、四通公司、哈药集团等近2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组织方案设计。在产权改革方面,他根据西方规范和中国国情的结合,提出了定向募集公司、STAQ系统法人股流通及净资产分割连续型转让的产权交易模式,这些均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并试验。
资本市场政策在调整 记者:停止在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是管理层今年以来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组合拳”中最重磅、最有力的一个攻势,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管理层利用政策托市达到极致,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政府在继续纠错。您是如何认为的呢? 刘纪鹏:客观地说,是由于前一阶段政策发生问题导致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形势不相一致。资本市场是未来改革开放的主战场,也是综合反映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主要窗口,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和宏观形势走出了背道而驰的行情,完全丧失了晴雨表的作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将加大直接融资和启动民间投资,以取代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留出的空间。 启动民间投资,一方面,要求产权清晰并受到保护,不能再让人为拥有财富承担政治风险;另一方面,要让财富在运转中得以增值。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把不适当的政策停止,让资本市场回归理性和其自然属性,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未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开放,加大引进外资,而这个前提,是要让外国人对中国经济有客观的判断和认识,如果资本市场不能反映经济形势,这也将影响到改革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的政策是起了压制市场的作用,那么它的前提导致了和国民经济走势不协调的态势。今天,我们把这一个导致资本市场不能充分发挥其晴雨表功能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融资和再融资的功能全部丧失的条件下把它恢复起来,我想它无疑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在作出调整,其中有一些是对原有不适当政策的调整,也可理解成纠错,有的是新政策出台,如提高增发门槛等。因此与其说是政府用政策救市,不如说,政府调整不适当政策,促进资本市场更加合理发展。
反复是正常的 记者:有人说,政策出台股市井喷,中国证券市场这样的情形已反复多次出现,每次都似乎是上次的重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发生? 刘纪鹏|:中国证券市场确实形成了“一低就托、一托就起、一起就压、一压就跌”的市场怪圈。这个表现具有新兴市场的特征,特别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市场的转轨特征十分明显。出现反复应该认为是正常的,把握市场平衡点确实困难,指数低了什么事也干不了了;指数高了就会形成泡沫。更多的事情由“有形之手”作出安排,“无形之手”作用就没很好发挥。按市场经济规律,“有形之手”应该辅助“无形之手”,如果取代“无形之手”就本末倒置,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目前资本市场的改革个个都涉及重大利益,可以说是改革已到了攻坚战,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总的来说,资本市场要积极向上,前一阶段,持续下跌是不正常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海外的不同,至少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肯定没有动辄查违规资金和国有股减持。虽然暂停减持,但投资者对预期没有信心。现在一旦消失,市场回归理性。
政策要公开透明 记者:停止国有股减持,是否能解决当前股市存在的其它问题呢?如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包括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虚假信息等。 刘纪鹏:我说过,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政策问题;二是理论问题,很多人对资本市场在认识产生偏差,投资者教育搞得不是很成功;三是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包括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造假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义是非常重大,把坚持打假、改善公司治理放在了重要位置。目前大家对此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加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标准等。 应该说,上市公司质量比非上市公司要好,还应该看到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好的。股份公司向公众公司转变是发展方向,对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用国际规范加以解决。其中核心问题是,即政策导向一定要公开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