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入世后西方文化产品及其文化理念、价值观的强大攻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和地方电视,都面临着坚守阵地、谋求发展的新课题。如果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很难与有着高科技含量、制作成本低、艺术性高的西方文化产品相抗衡。群众文化只有与社会各种力量联合,特别是与本地电视台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优势互补,才能开拓出群众文化、电视事业双赢的新天地。
首先,共同的宗旨是双方联盟的基础。群众文化和电视都是建设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是最具生命力的运作模式,这是因为,孤立的单个资源利用率最低,而灵活组合的多种资源群的利用率最高。联手发展符合当今世界潮流,也是群众文化和电视传媒前进的内在要求。
其次,群众文化与电视传媒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
优势一:群众文化拥有最广大的民众资源。从群众文化看,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节庆文化此起彼伏,呈现汪洋恣肆的形态。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不同民族、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受教育程度、趣味的人,都非常踊跃地参加这种文艺活动,男女老少各有所乐,各行各业各有所得,他们是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是群众文化的主体。
优势二:群众文化拥有植根于生活深处的丰富的文化产品资源。生机勃勃的群众文化必然伴有充满活力,取之不尽的文化产品。各族群众依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创造编排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小品以及美术、书法、摄影、剪纸、民间手工艺等作品;少儿舞蹈队、老年艺术团、单位业余文艺骨干队伍都有自己的拿手节目。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正是电视栏目非常需要的节目素材。
优势三:群众文化拥有专业艺术人才资源。群众文化还有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文艺辅导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积累了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对本地的社会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都有各自的专业强项,并且门类齐全。
但是,基层文化普遍存在经费困难,设备较差的问题,往往辛辛苦苦组织的活动,受经费时空场地限制,只有1次展示机会,社会影响面小,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无法保存。而电视传媒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从电视传媒看,电视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电子媒介为手段传播文化的新式媒体,速度快、辐射面广,非常适合地广人稀的边疆民族地区。在大开放的格局中,地方电视台因其地域和多语种优势,拥有一个相对闭塞的市场和本地各民族观众群。为此,这需要大量的、适合本地观众收视需要的文化节目。在双方合作下,电视以其快捷直观的图象和广阔的覆盖面,既把群众文化活动很快宣传出去,又把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录制并保存下来,而且是一次制作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活动成本。
再次,群众文化与电视传媒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我们都有一个创建地域性文化品牌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用灵活组合的方式,吸收优秀的创作、策划、制作人才,形成专门的精品创作队伍,就可以在推出文化产品的同时,聚集吸引一批影视编导演制作人才。西部是文化资源极丰富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的民族文化面临生存危机,而这些,其实极具开发的潜力。新疆塔城地区曾有土尔扈特部落千里回归祖国的历史壮举,有绚丽古朴的民族服饰,有轻曼刚健的歌舞,有粗犷久远的岩画,有机智幽默的阿肯弹唱,有风情迥异的婚礼民俗。这些有民族色彩的、边远地区的民俗的东西,无论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商业经营的角度,都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很有卖点的节目。如果能将这些传统文化、地域风貌摄制成专题片、故事片,那么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是十分可观的。另外,随着宽带网的延伸和群众文化信息网的建立,双方将会在更高层面上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利用网络也可以传送多种电子图书,动态科技成果,传送各民族的歌舞、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以增进民族间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用先进文化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活基层群众文化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