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国文化的认同与适应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互联网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通信、合作、共享信息和智慧的环境,正在产生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的产生和形成、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目前,这一新兴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而言,它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其来势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部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这种矛盾运动,文化学上称之为“认同”与“适应”。解决好这一矛盾,一种文化才能永葆生机。 

  在人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中,惟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不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出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非西方文化的“数字化”天然上就比西方文化困难一些,这就是当前网络上西方文化占支配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网上绝大多数信息是以英语出现的,对于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网络更多的是接受信息,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比以往更多地受到国外,特别是西方媒体和信息的影响,“信息霸权”对发展中国家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形成冲击。网络被引入国内后,以此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但就像电话、电影和电视一样,不可能彻底改变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换言之,无论是当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还是今天的互联网,虽然可以敲开中国的国门,但决不可能用与之相应的西方文化完全替代和征服中国的民族文化。 

  网络是一个开放和平等的交流平台,观念上并不排斥任何文化,西方文化“数字化”上的先天优势不代表西方文化就是网络文化的全部,任何“数字化”的文化都可以在网络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必须充分肯定自身价值,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自大,要以世界上多个文化中普通一员的身份来界定自己,积极适应网络这一新生事物。随着国内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数字化”的“技术壁垒”已经得以解决。中国文化在与网络不长的“亲密接触”时间里,网络文化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很快形成了涵盖新闻、体育、文学、经济、时政、军事等多个方面的非西方文化信息群体,其影响甚至渗透到许多传统媒体如报刊、影视和电台。中国文化得以成功借助互联网这一新的形式充分地向世界展示。 

  实际上,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网络化是一对辩证的矛盾;认同中国文化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在网络面前的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中国文化的网络化也不应该更不可能完全走西方国家的“数字化”道路。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认同与适应的关系,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直面来自网络的冲击,在网络与传统之间,分析权衡,去取得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