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城市精神里的“巨兽”

    1986年7月4日,是自由女神像落成一百周年的纪念日,萨克斯在观看焰火晚会的当口,从屋顶坠落:“首先,我意识到自己在坠落,然后我意识到自己死了。”他当然没有死,受了重伤。但这次意外事件促成了他另一种形式的死亡,也许在他看来是那是一种涅槃式的重生:“一种绝对肯定的感觉。一种浩瀚得难以抵制的坚信,是体验到某种绝对真理的感觉。我的一生中从未对任何事情如此肯定。”既然他的一身注定与美国精神和自由女神的象征格格不入,倒不如主动担起这种天赋使命,用一种个体的“革命”对城市精神“重新表述”,对一种失落的时代精神重新唤醒,对这个失去信仰的时代进行轰炸和提醒。一个城市文明中的恐怖分子就这样诞生了。他从此舍弃了他的写作道路,在他看来写作只能步入虚伪和自我的欺瞒,重要的是如何赋予行动伟大的意义。他四处流亡,每到一个城市就轰炸掉一个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他以“自由幽灵”命名,他用此举呼唤深陷堕落泥淖的人类:“醒醒吧,美国人”。

    萨克斯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恐怖分子么?他没有伤害过一个人,只是用小型的炸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摧毁一种城市的象征,他只想让美国审视自身,弥补不足。但他的悲剧就在于用一个人的血肉之躯对抗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巨兽”。他的死是注定,也是一种巨大的反讽最终死在了自己炸弹的偶然状况中。奥斯特赋予了这个人物一种哈姆雷特似的气质,一种古希腊悲剧史诗的格局,一种时代精神的悲观写照。你可能很少在奥斯特的作品中见到过他对时代精神做出如此深刻的反思。他的作品大都有自传性质,关注的个体的悲剧。但只有在《巨兽》中,他延伸了一种时代之思,一个小作家对抗大时代过程中注定的反讽和悲剧。城市的主题之所以无所不在,那是因为这里的城市已经就是美国自身,甚至就是全球化时代中愈加同质化城市和世界的一个缩影。你很难想象这部作品写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因为理想的磨灭,信仰的沉沦,个体的孤独,救赎的缺席,时代的悲剧依然在现时代轮番上演。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