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黑水城文献》前言

    据1983——1984年内蒙古考古队的调查,如今在沙漠、戈壁中的黑水城遗址有大城和小城,小城在大城东北隅,东、北城墙与大城套合,西、南两面城垣被元代居民改造、利用,分解为不相连接的数段。内蒙古考古队认为小城即西夏所建黑水城,大城为元代扩建。小城约成方形,边长238米,墙基宽9.3米,夯层8厘米,正南设城门,有瓮城、马面、角台等设施。大城城垣基本完好,东西长421米,南北长374米,墙基宽12.5米、顶宽4米左右,平均高度约为10米。东西城墙中部各设一对错城门,城门外拱卫正方形瓮城。四面城墙外侧共有马面19个,北6、南5、东西各4。城墙夯筑,夯土层明显,层高8——10厘米。城西北角矗立着佛塔群,其中一号塔高11米。⑥高耸的古塔雄踞在城墙之上,为黑水城增添了壮观景象。城内街道、官衙、寺庙、店铺、居民皆有遗存。城外依稀可见阡陌、畦畴的痕迹。此地10公里之内无任何居民居住,给人以荒凉、死寂、神秘的感觉。凭吊这座孤成时,还能以这些古人留下来的遗迹,遥想当年寺庙林立、晨钟暮鼓、车水马龙、街市繁华的城区图景,以及阡陌相连、沟渠纵横、禾苗葱葱、驼羊遍野的郊外画面。
    有着动人历史传说的黑水城,使这一带居民对此城产生了一种莫测高深的崇敬感。早在十九世纪,黑水城即引起国外探险家们的注视。最早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并有所收获的是1908年由科兹洛夫率领的俄国四川——蒙古考察队。其中所获的当时尚无人可识的西夏文文献,引起了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让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继续寻找。1909年科兹洛夫探险队在城外西边的一座佛塔中发现了大量文献、文物,相当于找到了一个中世纪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些珍品旋即被运往圣彼得堡,文献资料存放在圣彼得堡亚洲民族博物馆,后改名为俄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文物艺术品则存放在著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俄国人在黑水城所获甚丰的消息,也引起了其他国家探险家的浓厚兴趣。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步科兹洛夫后尘,赶赴黑水城,掘获不少文献。⑦1927年,以瑞典人斯文赫定和中国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为首组成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额济纳河下游以黑水城为中心进行考察,黄文弼在此又发掘出一批文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清朝政府政治腐败,国力孱弱列强入侵。当时的一些外国“探险队”、“考察队”纷至沓来,中国大批珍贵文物相继流失海外。对于这段惨痛的历史,中国人民至今难以忘怀,中国学术界同仁更是感到深深的遗憾,都希望这些国宝能早日重见天日,回归祖国。
    1949年后,黑水城遗址所在的额济纳旗先后划归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62年和1963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两次到黑水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1963年秋季的调查持续时间较长,发现了二十五身西夏时代泥塑像和少量文书。⑧1976年甘肃省组成考古队于黑水城遗址及其周围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距黑水城约20公里的老高苏木遗址也采集得一些文书,1979年又在黑水城内得到少量文书。⑨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的西夏考察组也出次赴黑水城进行考察和访问。1983年和1984年两次发掘,基本上将全城勘察完毕,重点发掘面积11000多平方米,揭露出房屋基址二百八十多处,出土不少文物和多种西夏文、汉文和蒙古文文书。⑩
    综观先后出土的黑水行文献,仍以俄国所获最称宏富。其余各次所出文献无论上数量上、内容上、种类上、学术价值上皆不能望其项背。
    俄国学者对俄藏黑水城文献先后进行了多次整理和著录。最早着手进行整理和研究的是伊凤阁,他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首次找到了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并考证出一些佛经名称,同时编辑了西夏文字典,实有开创之功。二十年代末,龙果夫也开始整理、研究这些文献,从中选编出四十一种文献目录,发表在中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上。当时聶历山在日本工作,他通过伊凤阁等人得到了部分文献资料并进行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1929年他回国后,开始对俄藏黑水城文献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第一个受命编造所藏西夏文文献清册。他在清理的同时对文献进行了拼合、摘录和研究。聶历山以辛勤的劳动、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俄藏黑水城文献的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又有多位学者参加了整理工作。1963年苏联东方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戈尔芭切娃和克恰诺夫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这是在前人基础上整理的比较系统、全面的俄藏黑水城西夏文文献目录。(11)1984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孟列夫的《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叙录》一书,对其中的汉文文献作了详细著录。(12)多年来克恰诺夫、克平又继续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数量最大的西夏文文献作了认真的整理和著录。俄国学者不辞繁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任赞赏。
    俄藏黑水城文献有西夏文、汉文、藏文、蒙古文、回鹘文等多种民族文字类型。其中西夏文文献数量最多,约占90%左右;汉文文献次之,不足10%;其他民族文字资料数量较少。这些文献又可分为世俗文献和佛教文献,其中佛教文献占绝大多数。西夏文文献就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