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馆藏西夏文献出齐

    继合作完成《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和西夏文世俗文献的大部分1-11册,《英藏黑水城文献》1-4册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以十多年努力,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鼎力支持下,完成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的出版壮举。

    至此,俄、英、中这世界三大西夏文献藏家的藏品、传世九成以上的西夏文献都已经公之于世,根本结束了西夏学研究缺少原始文献资料的伤心史。

    早在1917年,宁夏灵武县修葺城墙时掘得5个瓦罐,内有许多西夏文写本和刻本经典,以后辗转送抵官署,间有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十多卷。到1929年由当时北平图书馆收购,粗略统计为17种99卷。1930年周叔迦先生首先对此藏品进行编目,凭借着对于佛教文献的深厚功力,由“初亦不识西夏文字”,到“逐字比文,梳篇栉目。不一月中而标名定号,正其散乱,识其缺佚,无不竣事,诚非始料所及。”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夏文专号》则刊载了罗福成、罗福苌、王静如、陈寅恪等人和苏联聂历山、日本石滨纯太郎的研究成果,不少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必读文章,其中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现在国家图书馆所藏的西夏文文献。1957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捐赠给当时北京图书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1卷。以后又有北京图书馆陆续收购入藏数卷。1987年,格林斯坦德在印度出版了九大册西夏文献,其中包括北京图书馆部分藏品,而当时国内尚未出版行世。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越了一般佛教的范畴。比如,其中有中国唯一存世的帝王译经图,有孤本西夏文文献《经律异相》、《悲华经》等,有重要的写本《六祖坛经》和《瓜州审案记录》,《军抄账》中记录了正军一人负担一人合为一抄,百姓如何负担军人铠甲和马骑索具等。版本形式多样,其中《华严经》为传世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成为目前判断早期木活字印本的主要标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分四册出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统一版式和标准,对每一文献都在汲取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比定考证,尤其释读了不少楷书和草书文献,获取了新的研究成果;每册前都发表了主要文献的彩色图片。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