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二辑,是关于鲁迅故居陈列和鲁迅文物研究、整理、出版方面的文字。各地鲁迅故居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缮、整理、开放的,从无到有,成绩显著。但有的故居的陈设,长期远离历史原貌。鲁迅文物的收藏、研究、出版,也是有成绩的,但鲁迅手稿不断被篡改、造假,《鲁迅诗稿》出版的版次印次已达十余种,但时至今日,还没有出版过一本无错无假的鲁迅诗稿。鲁迅照片至今还没有系统地整理,经过剪贴、造假的鲁迅照片仍在报刊书册上不断涌现,至今还没有出版过一本无假、无错、无漏的《鲁迅照片全集》。 鲁迅爱画,偶尔也绘画。鲁迅的书刊装帧设计,早已有人整理出版,是有成绩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人编印鲁迅美术作品年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鲁迅之画的有些遭遇,并不比诗稿、照片好多少。有人编了本《画者鲁迅》,首页赫然印着中国画《如松之盛》,却不是鲁迅的作品;确是鲁迅作品的《猫头鹰》,有人竟然发现猫头鹰肚皮上画的是“正在谈情说爱的一男一女”,说这是鲁迅为了表示“血与火”以后“终于要的是和平和宁静”:真是匪夷所思,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本辑中最后两篇是关于鲁迅收藏整理汉石刻画像的。鲁迅写在一些石刻画像边上的说明手迹,没有和画像印在一起,是一件憾事,但毕竟还是发表了,使我们看到了手迹的风采。鲁迅收藏的石刻画像及为之所写的说明,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本书第三辑是关于回忆录的。回忆鲁迅的文字是研究鲁迅不可或缺的材料。许寿裳、许广平、郁达夫、许钦文、周观五、冯雪峰的鲁迅回忆录,是可信的。对这些鲁迅同时代人的回忆录,我和陈九英同志做了一些辑集整理工作,已陆续出版。这里编录了为这些回忆录所写的“编辑说明”,读者或可了解这些回忆录的概貌。这类回忆录集子我们还将继续编下去。回忆录也有失真的,有的可能是年久失记,也有的可能是费尽心思虚构的。对于有的虚构的回忆录,曾被编人中学语文课本,我撰文责疑后,有关部门才决定从教科书中删去。 本书第四辑收入的,是十数篇史料考订的文章,似乎是“纯学术”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朋友间的争议,今天读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本书第五辑是关于一本书的评论文字。这本书的草率、凌乱和硬伤性错误之多,自鲁迅辞世以来,在鲁迅研究和史料性著作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是令人惊讶的。如:萧红的父亲当年还活着,却说萧红“幼年丧父”,并由此推论萧红的不断到鲁迅那里去,是去“找父亲的感觉”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手稿,是1936年由鲁迅还是宋庆龄交给冯雪峰,研究者们还有争论,却被说成是1938年春才从许广平保险箱里拿出来;等等,等等。这本书中弄虚作假的内容实在不少。好几位朋友劝告说:“对这样的书你何必花时间去评论?”但这也是应对读者负责的事。在新旧世纪之交,会出版这么一本书,竟还有人吹捧到难以令人置信的高度,实在值得深思。关于这本书,我可能还有文章要写。 读者诸君,在你了解了本书的五辑内容后,你一定会深信不疑地感到你确曾碰到过“假鲁迅”,或者在你读过的教科书里,或者在你翻过的鲁迅画传之类的图片集中,或者在你参观鲁迅故居的时候,或者在你偶尔阅读鲁迅诗稿集时。你因此就一定会进一步明白:在我国,鲁迅真可说是家喻户晓,可为什么有些青年,有些老百姓,会觉得鲁迅不容易走近,不感觉亲切,甚至对鲁迅还有种种误解,难道不正是因为接触到了太多的“假鲁迅”的缘故吗? 在本书中我揭示的种种“假鲁迅”现象,欢迎专家们和读者们核查。我所以要把我的这些文章编集起来出版,只有一个目的:还我真鲁迅!还人民以真鲁迅!还历史以真鲁迅!
二、何来假鲁迅
有人说,鲁迅研究已“掘地三尺”,大而至于其思想、作品、社会活动,小而及于其洗足、理发、爱好毛边书、死时多少人抬棺,还有什么地方没有研究到呢?哪一个中国的历史人物有如此殊荣呢?有人说,鲁迅研究已是当代“显学”。然而,在鲁迅研究领域(含文博、注释等)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呢?为什么“假鲁迅”会在众多场合出现呢?哪一个中国的历史人物会有这样的遭遇呢?这难道不是鲁迅的不幸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