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科学家“大手拉小手”的杰作

    《星光璀璨——美国中学生描摹大科学家》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教授带领一些孩子,用社会调查方法,通过抽样选择,让中学生进行深入采访,获得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他们对科学的看法,集结而成的科学家的群体形象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普及的书,而且也是一本众多科学家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科学的灵魂和本质的好书。

    利昂·莱德曼印象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减速器中心实验室名誉主任利昂·莱德曼教授(Leon Lederman, 1922~)是我非常熟悉的美国著名科学家。他退休以后,在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普书写作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利昂在1993年写的《上帝的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问题是什么?》(The God Particle: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和在2008年与他人合著的《对称与美妙的宇宙》(Symmetry and the Beautiful Universe)受到广泛好评。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翻译过他的文章。受到他文章的感染,冒昧地给他写信。那时网络不发达,我给他写信,居然得到他的亲笔回信。

    1996年,我到美国芝加哥参加公众科学素养国际会议期间,见到他。记得那是会议第一天的午餐前,我站在餐厅门口,见到他穿着普通,背着一个书包,独自一人来到餐厅。我们见面就开始谈他最近的文章。他说,他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写大众喜欢的科学文章和书,也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希望他能够有机会来中国从事科学传播方面活动,他欣然答应。在就餐时,会议给他安排讲话。他对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有很多感想,引得全场不断哄堂大笑。演讲完毕,就走了。没有人陪同,没有人护送,但是,他的背影掩映在崇敬的目光中。

    2000年,我们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协助下,在科学会堂举行了“中国国际科普论坛”。我事先得知利昂在北京,我邀请他参加我的国际会议。没想到接近中午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答应了我的请求,我欣喜若狂。第二天他如约来到会场。

    他的演讲具有极大的戏剧性。由于他是诺奖科学家,在他演讲前,记者蜂拥而上抢拍照片,一个记者踢断投影仪(那时没有多媒体投影仪,使用的是胶片投影仪)的电线。万般无奈,只好将备用的投影仪放置在会场中间的一把椅子上。椅子太低,他就跪下,边翻动胶片边讲。全场观众为之动容。有人说,美国的科学家跪着给中国人做科普。记得那年的《读者》杂志专门刊登了一篇文章讲述这个事件。

    后来从各种文章中得知利昂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教育。而且,他所从事的科学教育大多引导孩子们不仅仅领略科学的奥秘,更多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的本质。这也许是大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家不同之处吧。

    引导孩子们进入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美国似乎永远危机意识强烈,美国科学家认为,如果不占领科学技术高地,美国的霸主地位将受到影响。除了美国科促会提出“2061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保证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永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科学家也都在积极行动。利昂就是其中之一。利昂等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教育与不发达国家的科普工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多数是著名科学家亲自参与,媒体积极配合,逐步渗透入正规教育。这些大科学家将自己毕生对科学的理解融入到科学教育中。利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利昂认为,科学事业要想长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就必须有大批的青少年对科学技术感兴趣,愿意将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投身科学的前提是爱科学,爱科学的前提是了解科学。而了解科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入到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了解科学家的天资、特性和品性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

    他带领一批伊利诺伊州数理高中的学生,首先从科学领域中收集了100多名可能的候选学者,让学生们按照他们最感兴趣的领域,在名单中选取5~10位科学家。又用4个月的时间,通过大量的采访、对话、讨论,加上初步的调研,把他们各自立传的对象确定为一位候选者。每一个学生都与他们各自的科学家通过电话采访了一个小时,录下交谈内容,然后再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深度访谈。对15位著名科学家进行的采访写成独立的对15个科学家的描述篇章。这本书的书名原为“Portraits of Great American Scientists”。我认为,如果书名翻译为《美国科学大师肖像集》似乎比《星光璀璨》更好些。后者虽然华丽,但是似乎距离普通人远了些。

    这本书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这本书是多么了不起的创意!由明天的伟大科学家描述今天的伟大科学家。其热情和激情感染人心。”可以说,利昂用社会科学的方式选择了被访科学家,按照年轻人的喜好标准,确定科学家和学科,用社会学家和作家的方式写出这本书。这是老科学家带领下一代科学家进行的科学家内心的探索,写出了鼓励了两代科学家的作品。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