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杜威》好几次打动我,以一只图书馆收养的小猫的故事上升至对家庭、生命、人生、整个小镇及全人类的审视,确实不同凡响。
薇奇·麦仑的这本小书,是对一只猫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与杜威生命体交集时期的一次缅怀。撇开“杜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衣阿华州斯潘塞镇、玉米地、公共图书馆、人情冷暖、母女代沟、家庭温情、生命无常,它们围绕在主人公身上,构成了纯粹的个人回忆录般的作品。一只被遗弃的小猫,成为了承载历史、人文、爱心的窗口。
那些淡漠的小镇人,通过杜威,有了表达情感的平台,有了交流的空间。放眼现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读书人除了还书借书,鲜少见到素不相识的人站在一起聊天。再来看那些彼此口诛笔伐的文人,除了学识渊博,他们的爱心只限于抒发个人情感需要。
读者很难亲身去过斯潘塞镇,只能通过作者的描述来“触碰”这种真实的“存在”,杜威确实存在,否则也不会成为当地“标签”式象征,像那场影响斯潘塞镇变迁的大火一样被版制在墙上。杜威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具有灵性或有任何道德观念,它无意识的生命状态被赋予各种意义,在于它所朝夕相处的这个人文场所——公共图书馆,以及它周边的人。
作者薇奇·麦仑并非作家,在遇到杜威前后,她像所有女性一样经历自己的婚姻生活、女儿的青春期,以及面对兄弟的夭亡、自己和母亲的疾病,等待她的是一系列不幸和忙碌。她独自养育女儿长大成人,又以馆长身份让毫不显眼的图书馆在镇上体现人文价值。她收养了小猫杜威,并在它身上寄托爱心。书里,作者时常通过她与杜威的“对话”来表现小猫的可爱、顽皮,但实质上,这些臆想是她自己与自己的交流。
杜威是一只再普通不过的小猫,但通过它,使森冷的图书馆变得热情洋溢,使薇奇的人生有所改善。她使这只猫焕发出独特光芒,杜威在书里受到各国媒体的报道与追捧,完全是因其与图书馆产生了不解之缘,而这本书体现的是杜威与薇奇甚至更多人之间的情谊。
尽管只是图书馆的一只小猫,但只要有人去写它,或有人不厌其烦去读这些猫故事,相信读到的会是各式各样的人生,而不是猫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