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样的劳绩,走过半个世纪

    由此想及那天的座谈会,主事者介绍完毕,第一位参会学者的发言刚了,旁听者就如潮水般退尽,觉得不在意外。我因年辈最晚,在会上没敢发言。斜对面,坐的正是一头华发的李学颖先生,80岁高龄,衣着朴素得一同邻家阿婆,只不过神情温厚,气度上自有一种贵重。但这个世道,从来随声者多,审音者少,知道她的有几个?我晚学顽劣,机缘不假,奉教无从,至今未得机会与先生接言,但《吴梅村全集》和《瓯北集》是读过的,只觉得她做的集评标校,每下一字,有泰山不移的精当。原来斯文不坠,不过人不知爱重而已。因为我们爱重的只是那些文化名人,我们以追星的姿态追着这些爆热的名人,而不知道文化人一旦爆热,其文化也危。更不要说许多时候,当他高谈文化,文化往往并不在场了。比之李先生,这样的人虽铅华逼人,终非真色。
    
    今次书市对台湾作家张大春及其所著《认得几个字》介绍很多。找来读了,感觉很好。尤其感佩作者写作之余,能亲学问,发为文章,更不同凡品。但究其本旨,似别有两代人代际认知的寓托在。如一定要像人所表彰的,就是文字学或小学,想来他本人也不会同意。我的意思不躲不藏:读张大春,识得若干字,很好的事情;但有识字如李先生这样的在,人们却轻轻放过了,很可惜的。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