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人参与词典编写工作,历时一二十年,这项文化工程必然会涉及现行体制、政策、管理、后勤等许多实际问题。为了保障编写工作顺利开展,1979年5月经胡耀邦同志批示,将“中外语文词典编写领导小组”改为“《汉语大词典》工作委员会”,作为领导编写工作的工作班子,由陈翰伯为主任,边春光、季啸风等为副主任。另成立以吕叔湘为首席学术顾问、罗竹风为主编的编委会,作为编写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工委会”和“编委会”分头开会,研究讨论各自管辖的事务。
1981年9月至1985年9月,陈翰伯会同吕叔湘和罗竹风,三次向中央报告编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稳定编写队伍的建议。特别是1981年9月8日,上报了《关于加强〈汉语大词典〉工作的报告》,得到了胡乔木、王任重的同意与支持,当年10月28日,中央办公厅就批转了这个报告。由于给予了编写人员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这对稳定队伍、激发工作热情,起了很好作用。随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少编写人员被学校抽回去上课,编写队伍面临巨大冲击。对此,《汉语大词典》工作委员会又积极向上反映,主动与教育部门反复磋商,一个个做工作,后来总算稳住了编写队伍。
上世纪80年代电脑尚未普及,五省一市各编写组所做的四百多万张资料卡片,全靠编写人员手写。为防止这么大量的手工操作出现错漏,建立有前后工序复核、验收、入档的严格制度。进入释义阶段,所有卡片全部集中到上海统一调配使用。此外,还要求编写人员,把编写词典的过程,当作学术交流和科研的过程。经过8年的努力,收有词条三万四千条的第一卷于1985年5月完稿。为保证质量,在这之前,先是印出初稿本,分送有关高校、科研部门审核,再送全体编委审阅把关,最后再由编纂处综合各方意见终审定稿。
1994年《汉语大词典》12卷出齐了。总共收汉字20973个,词语495000条,体现了“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收词严格,书证丰富,义项齐全,科学性强”的特点。尽管对大协作编词典的利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从《汉语大词典》终于圆满诞生这项成果来看,应该是大协作编词典的一次成功实践。
|